宋·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环肥燕瘦”,都是美的典范,没有一个标准,很难一概而论。
书法的肥瘦问题,说到底就是筋、骨、肉的问题。书法的筋、骨、肉代表着书法的形质和精神,自东汉以来,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表明了古人在研究书法审美的一种取向。所谓肥,即肉多筋骨不外露;所谓瘦,即肉少而筋骨外露。唐代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云:“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说字要瘦才显得精神。宋徽宗所创瘦金体就是典型的瘦字,几乎只有骨而没有肉。清代浓墨宰相刘墉用墨厚重,有人认为他写的字“肥而无神,柔而无力”。但乾隆皇帝却十分赞赏刘墉的字。
其实,肥也好,瘦也好,只要恰如其分,就好看。梁武帝提出“肥瘦相和,骨力相称”便是要恰到好处,这是中庸之道。清代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论草书时说张旭喜肥,怀素喜瘦;瘦劲易,肥劲难。若能肥而劲,则不招致讥诮为“墨猪”,但这不是容易做到的。
笔者研习书法60年,觉得不须字字如宋徽宗写得那么瘦,也不必个个字如刘墉写得那般肥,可以不停地变着写。一首诗或词,一段文字都有数十字,书写时或肥或瘦,或适中;单体字笔画少的或可写肥些,笔画多的或可写瘦些;左右结构的字左边肥右边瘦,或右边肥左边瘦;上下结构的字或上边肥下边瘦,又或者倒过来,总之字体的肥中瘦在书写时不停变化着,这样,通过对比能产生韵律和节奏。
字的肥中瘦变化在章法上也起十分重要作用,所以书写过程中,每写一个字时都要因应上一个字和右边行的字而考虑肥瘦,以作上下左右对比或前后呼应。
在书法中字的肥瘦还应由字的大细来决定。大字自然要写肥些满些,尤其是写牌匾,字瘦就没有气势。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一“天下第一关”的横匾,是进士出身的萧显所书,字体筋肉丰满,甚有气势。所以,孰肥孰瘦,当因应写什么而定。
声明:本文由作者“梁君度”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