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中国人折柳送别,是中华深厚文化的精髓,乃是对亲人和朋友的最良好的祝福,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最早的渊源应该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3个缘由。

《史记》 载秦始皇时,秦国大将王聆出发伐荆,秦始皇还亲自送他到灞桥桥边,文人官员更是折柳相赠。这是一种保卫国家建立功绩的文化起源。灞桥上,汉时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则设驿站,是官方的权力建筑物。灞桥之畔五华里遍地杨柳,尤其是阳春时节,杨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飞舞,故有“灞桥风雪”之景,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桥的建设,也有记录战功的意义。灞桥,因位于今西安市东郊浦水之上而得名。灞水,原名滋水,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进行了军事体制的改革,奖励有战功的士兵,并且招聘各国良才,建立了霸业,秦穆公欲彰霸业,故改名霸水,后加水旁而写成灞。从这时候起折柳相赠,便有祝贺建立功勋和事业的含义。灞桥,秦汉初是一座木桥,隋唐时改为石砌桥。

灞桥是长安对外交通的必经要津,古人的旅行,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可能阔别两三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古代非常重视送行,作出祝贺。在汉唐盛世的长安,人们常到灞桥送别。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忠臣义士、亲朋好友出行,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古时候,碰到了意外的事件,人们都认为是妖邪作怪,但有一样物件,是专门驱邪的,就是柳枝,亲人戴着柳枝远行,就可以平安顺景。

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民间便有了戴柳习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古人视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其能辟邪驱鬼。于是清明时节,民间常常“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插柳条于明堂,驱虫、辟邪、佑护一家平安”。杨柳还有一个特点,它插在土壤里,立即能够生长,生命力非常顽强。折柳赠别寓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词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3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送行的时候,故人都会吹《折杨柳》的曲调。折柳曲最早是军乐,因为《折杨柳》的起源的确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横吹曲是汉代的军乐,因马上吹奏洞箫一类的竖吹乐器很不方便,一般都是横吹的乐器,军人出征,怀念家乡,往往吹奏起《折杨柳枝》。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覆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9首。

长安城里的官员送别朋友必经灞桥。汉元帝也曾在此为王昭君饯别,送上和番征途。此俗至唐代不变,日本名人阿倍仲麻吕(晃衡)在长安生活多年,曾为唐代官员,他与李白等都是好朋友,当他回国时,李白等人便在此桥送别,李白为之写下了《 灞桥行送别》 诗:“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古人离别时,把折柳枝相赠之场面写入了诗歌中。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声明:本文由作者“范举”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754.html

(5)
范举的头像范举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1:54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4:12

推荐阅读

  • 吴家坊的雨丝(绝美好文)

    远山,雨儿暂歇,风紧一阵慢一阵地撵着由浓化淡的云絮,缓缓自山尖褪向山脚。被雨沐浴后的丛林,露出苍翠。枝条细嫩悄然发芽拔节,指尖儿大小的花苞鼓起快速发育的ru房,被春汛催化的浆汁把它胀得生疼,花蕾忍不住兴奋就要让花瓣即刻舒展,在空中喷薄舞蹈。…

    2024年6月19日
    8410
  • 大磡村的快乐时光

    小时候住大磡村,一直惦记那些年的生活,还有左邻右里,有几家人印象深刻,一家住左边的张伯伯,他有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孩子都很乖很懂事。张伯伯喜欢小朋友,他家门口放张长木凳,小朋友都爱挤在上面玩,我是家中老大,不用上课要帮手照顾弟妹,带着小的妹…

    2022年4月17日
    1.7K0
  • 回归本分,方得始终

    在书上看到一句话:让世界万物都做它自己最简单的事,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刚开始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觉得只不过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慢慢琢磨后,什么是最简单的事呢?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自己最简单的事,世界就会怎样变得美好? 思前想后,发现这句话蕴含…

    2022年11月4日
    1.4K0
  • 躺着读书

    当意识到快要陷入俗世的泥淖时,我决定悬崖勒马。回望彼岸,读书,是唯一适合我的方式。再奢侈一点,便是躺着读书了。 30岁以后,我开始写作,起步晚,但我并不因此而怀疑自己的写作能力。曾经在张爱玲的文章里读到一句话,意思是说30岁以后的人都是有故…

    2022年4月29日
    2.6K0
  • 立于大地与星辰之间,我们真的懂梵高吗?

    他的一生画过八百多幅画,但是只卖出去了一幅,还是他弟弟买的。梵高他是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牧师家庭,但是,好巧不巧他出生的那一天正好是他亲哥哥的忌日。他的父母为了怀念他的哥哥就直接把他已故哥哥的名字给他用了,文森特梵高其实是他哥哥的名字。他的母亲…

    2024年6月25日
    6890
  • 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及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和习俗非常丰富,这些节日往往与自然节律、农耕习俗、祈福避灾或纪念历史人物相关。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按时间顺序分类整理: 一、春季相关1. 立春(节气)时间:阳历2月3-5日。习俗:迎春仪式…

    2025年2月24日
    7730
  • 有那么一段时光(散文)

    岁月日复一日地把时光带走,进入冬天。寒冷无着的早晨,微信上,一个朋友和我说,想念老家了,翻开手机显示的日期,在外飘泊已经有3年,是应该回去看看了。许是为了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她远离家乡、父母,到那么远的一个城市工作,并且待了那么久。 她让我…

    2024年6月19日
    5230
  • 健康的每一天,都是福报

    曾经多次谈论过关于健康这个话题,也许大家会觉得是老生常谈,但是人活着的每一天,都跟健康息息相关。发现有很多人都没有把健康放在眼里,却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 这真是极大的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其实大多数年轻人都会这么想,特别是在大湾…

    2022年11月4日
    1.5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