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中国人折柳送别,是中华深厚文化的精髓,乃是对亲人和朋友的最良好的祝福,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最早的渊源应该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3个缘由。

《史记》 载秦始皇时,秦国大将王聆出发伐荆,秦始皇还亲自送他到灞桥桥边,文人官员更是折柳相赠。这是一种保卫国家建立功绩的文化起源。灞桥上,汉时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则设驿站,是官方的权力建筑物。灞桥之畔五华里遍地杨柳,尤其是阳春时节,杨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飞舞,故有“灞桥风雪”之景,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桥的建设,也有记录战功的意义。灞桥,因位于今西安市东郊浦水之上而得名。灞水,原名滋水,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进行了军事体制的改革,奖励有战功的士兵,并且招聘各国良才,建立了霸业,秦穆公欲彰霸业,故改名霸水,后加水旁而写成灞。从这时候起折柳相赠,便有祝贺建立功勋和事业的含义。灞桥,秦汉初是一座木桥,隋唐时改为石砌桥。

灞桥是长安对外交通的必经要津,古人的旅行,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可能阔别两三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古代非常重视送行,作出祝贺。在汉唐盛世的长安,人们常到灞桥送别。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忠臣义士、亲朋好友出行,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古时候,碰到了意外的事件,人们都认为是妖邪作怪,但有一样物件,是专门驱邪的,就是柳枝,亲人戴着柳枝远行,就可以平安顺景。

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民间便有了戴柳习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古人视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其能辟邪驱鬼。于是清明时节,民间常常“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插柳条于明堂,驱虫、辟邪、佑护一家平安”。杨柳还有一个特点,它插在土壤里,立即能够生长,生命力非常顽强。折柳赠别寓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词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3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送行的时候,故人都会吹《折杨柳》的曲调。折柳曲最早是军乐,因为《折杨柳》的起源的确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横吹曲是汉代的军乐,因马上吹奏洞箫一类的竖吹乐器很不方便,一般都是横吹的乐器,军人出征,怀念家乡,往往吹奏起《折杨柳枝》。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覆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9首。

长安城里的官员送别朋友必经灞桥。汉元帝也曾在此为王昭君饯别,送上和番征途。此俗至唐代不变,日本名人阿倍仲麻吕(晃衡)在长安生活多年,曾为唐代官员,他与李白等都是好朋友,当他回国时,李白等人便在此桥送别,李白为之写下了《 灞桥行送别》 诗:“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古人离别时,把折柳枝相赠之场面写入了诗歌中。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声明:本文由作者“范举”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754.html

(5)
范举的头像范举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1:54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4:12

推荐阅读

  • 名师出高徒

    王献之年纪轻轻就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后世称其父子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所以能早早成名,皆因他们有好老师,王献之得益于其父王羲之指导,而王羲之则有幸遇到卫夫人为他启蒙。 卫夫人名卫铄,东晋著名书法家,师承楷书开山鼻祖钟繇,妙传其法。传…

    2022年6月1日
    1.8K0
  • 花坛皇后美人蕉

    美人蕉,原名红蕉,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花朵夏季开得久,有乳白、鲜黄、橙黄、橘红、粉红、大红、紫红、复色斑点、红黄相间、红瓣金边等品种。更奇妙的是,美人蕉开花的总状花序上覆盖了一层白粉,犹如美人初妆,极为娇媚。唐朝诗人罗隐“芭蕉叶叶扬瑶…

    2022年5月10日
    2.0K1
  • 生活不在别处

    和年轻朋友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到假期一定要好好出去旅游一番,要去看看世界的大好河山,去走走自己想要走的风景。然而这样的兴奋似乎只在一瞬间,这是一种期待。而期待很快就会被他们用叹息浇灭,工作实在太忙了,忙完这阵子肯定会有下一阵子的事情…

    2022年4月20日
    1.5K0
  • 好书法

    一幅好书法作品,不是字写得有多漂亮,而是这幅字看上去有神采。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强调书法最重要的是要有神采,风神骨气论是他《书论》的核心之一,他在《书论》中说:“智则无涯,法固不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指出书法的审美,并不…

    2022年11月5日
    1.5K0
  • 难忘墟市时光(回忆好文)

    自从乡下进城,为稻梁谋,难得周末休闲,且往风动厂集市,一如回味当年赴墟时光。 风动厂集市形成有日,可上溯至风动厂红火热闹时期。清晨始,九时旺,过午即散。集市面积不大摊点挺多:市场顶棚下筑台摆桌密布正规摊位;两排简易宿舍区间巷道规整摊点;原厂…

    2024年6月19日
    4800
  • 自信,但不是野心勃勃

    认识一位朋友,他的儿子相当优秀,从小就好像是学霸的存在,思维活跃,又有才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非常顺利的,这正是我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大学,当然不用说了,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老师都很器重他,觉得他将来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到了毕业就业的时…

    2022年8月2日
    1.5K0
  • 用耳朵滋润心田

    很多人都讨厌下雨,我却是个酷爱雨天的人。 每到开始下雨的时候,我都会祈祷雨不要停,可以因此名正言顺地宅在家里,没完没了地聆听雨声。如果运气好,再有风声、雷电一起,便成了一章又一章的《天地交响曲》,这时的声音,在我听来,才是真正的天籁。 然而…

    2022年5月19日
    1.6K0
  • 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古以来唯有情关最难过,也最动人。王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歌手,因为她的声音太独特了,她的那个声线特别有辨识度,就是老天提着高压锅喂饭的那种。她前几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致青春》,这首歌的作词人叫窦鹏,他有一个堂哥叫窦唯,关系很微妙啊。 “…

    2024年6月22日
    1.6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