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中国人折柳送别,是中华深厚文化的精髓,乃是对亲人和朋友的最良好的祝福,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最早的渊源应该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3个缘由。

《史记》 载秦始皇时,秦国大将王聆出发伐荆,秦始皇还亲自送他到灞桥桥边,文人官员更是折柳相赠。这是一种保卫国家建立功绩的文化起源。灞桥上,汉时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则设驿站,是官方的权力建筑物。灞桥之畔五华里遍地杨柳,尤其是阳春时节,杨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飞舞,故有“灞桥风雪”之景,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桥的建设,也有记录战功的意义。灞桥,因位于今西安市东郊浦水之上而得名。灞水,原名滋水,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进行了军事体制的改革,奖励有战功的士兵,并且招聘各国良才,建立了霸业,秦穆公欲彰霸业,故改名霸水,后加水旁而写成灞。从这时候起折柳相赠,便有祝贺建立功勋和事业的含义。灞桥,秦汉初是一座木桥,隋唐时改为石砌桥。

灞桥是长安对外交通的必经要津,古人的旅行,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可能阔别两三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古代非常重视送行,作出祝贺。在汉唐盛世的长安,人们常到灞桥送别。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忠臣义士、亲朋好友出行,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古时候,碰到了意外的事件,人们都认为是妖邪作怪,但有一样物件,是专门驱邪的,就是柳枝,亲人戴着柳枝远行,就可以平安顺景。

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民间便有了戴柳习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古人视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其能辟邪驱鬼。于是清明时节,民间常常“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插柳条于明堂,驱虫、辟邪、佑护一家平安”。杨柳还有一个特点,它插在土壤里,立即能够生长,生命力非常顽强。折柳赠别寓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词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3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送行的时候,故人都会吹《折杨柳》的曲调。折柳曲最早是军乐,因为《折杨柳》的起源的确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横吹曲是汉代的军乐,因马上吹奏洞箫一类的竖吹乐器很不方便,一般都是横吹的乐器,军人出征,怀念家乡,往往吹奏起《折杨柳枝》。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覆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9首。

长安城里的官员送别朋友必经灞桥。汉元帝也曾在此为王昭君饯别,送上和番征途。此俗至唐代不变,日本名人阿倍仲麻吕(晃衡)在长安生活多年,曾为唐代官员,他与李白等都是好朋友,当他回国时,李白等人便在此桥送别,李白为之写下了《 灞桥行送别》 诗:“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古人离别时,把折柳枝相赠之场面写入了诗歌中。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声明:本文由作者“范举”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754.html

(5)
范举的头像范举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1:54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4:12

推荐阅读

  • 认识你自己,静坐常思己过

    人们谈及别人的缺点时,似乎都能够滔滔不绝并且都喜欢一起讨论别人的不足之处,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总能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朋友们可能没发现其实我们却不了解自己。西方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年轻时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哲理,甚至…

    2022年11月4日
    1.2K1
  • 《送别》悲歌的来龙去脉

    李叔同1914年创作了《送别》一曲。歌词为下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

    2022年4月29日
    2.0K0
  • 一物不将来时

    《五灯会元》流行一个故事: 某日严阳尊者来参拜赵州大师,赵州大师是一位有道禅师。 严阳尊者一见到赵州大师便说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将”在这里解作“拿”。严阳尊者认为,自己空无一物(不光是手上空空,心灵也是空空的),已达到很高的境界,…

    2024年4月24日
    4180
  • 汤显祖《牡丹亭》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

    自古以来唯有情关最难过,也最动人。王菲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歌手,因为她的声音太独特了,她的那个声线特别有辨识度,就是老天提着高压锅喂饭的那种。她前几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歌《致青春》,这首歌的作词人叫窦鹏,他有一个堂哥叫窦唯,关系很微妙啊。 “…

    2024年6月22日
    1.1K0
  • 难忘墟市时光(回忆好文)

    自从乡下进城,为稻梁谋,难得周末休闲,且往风动厂集市,一如回味当年赴墟时光。 风动厂集市形成有日,可上溯至风动厂红火热闹时期。清晨始,九时旺,过午即散。集市面积不大摊点挺多:市场顶棚下筑台摆桌密布正规摊位;两排简易宿舍区间巷道规整摊点;原厂…

    2024年6月19日
    3820
  • 米芾的行书

    论书法,普罗大众都知道王羲之,但不一定知道米芾。米芾是宋四大家之一,他年龄略小于苏轼、黄庭坚、蔡襄,成名也稍晚,但其书法之精妙,却在苏、黄、蔡三家之上,为世人所推崇。 宋人“尚意”,真率畅意是基本审美格调,故宋代是行书的天下。米芾痴迷魏晋,…

    2022年4月26日
    1.6K0
  • 天边树若荠

    城市里的树,高高低低地生长着。我们每日在街边走过,或是在街区花园驻足,总会感受到它们的力量:或青翠欲滴,或落叶纷飞;或嫩芽初上,或繁华落尽——我想,它们的故事,和人世间应该并无区别。 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不是它们的选择?这个问题曾令我思考很…

    2022年11月4日
    1.4K0
  • 幸福就是我们已拥有的

    今天又再次说到幸福这个话题,其实都已经说过无数遍了,我们也都知道如何去获取幸福,但也总是忘记。而别人一说到幸福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种种的不幸,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一些不如意,或者会想到自己还没有达到的目标,认为幸福在前方或他处,觉得距离自己还很…

    2022年5月4日
    1.5K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