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中国人折柳送别,是中华深厚文化的精髓,乃是对亲人和朋友的最良好的祝福,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最早的渊源应该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3个缘由。

《史记》 载秦始皇时,秦国大将王聆出发伐荆,秦始皇还亲自送他到灞桥桥边,文人官员更是折柳相赠。这是一种保卫国家建立功绩的文化起源。灞桥上,汉时设有稽查亭,检查来往行人;唐时则设驿站,是官方的权力建筑物。灞桥之畔五华里遍地杨柳,尤其是阳春时节,杨花吐絮,如冬日雪花飞舞,故有“灞桥风雪”之景,为长安八景之一。灞桥的建设,也有记录战功的意义。灞桥,因位于今西安市东郊浦水之上而得名。灞水,原名滋水,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进行了军事体制的改革,奖励有战功的士兵,并且招聘各国良才,建立了霸业,秦穆公欲彰霸业,故改名霸水,后加水旁而写成灞。从这时候起折柳相赠,便有祝贺建立功勋和事业的含义。灞桥,秦汉初是一座木桥,隋唐时改为石砌桥。

灞桥是长安对外交通的必经要津,古人的旅行,需要大量的经费,而这可能阔别两三年以上的时间,所以古代非常重视送行,作出祝贺。在汉唐盛世的长安,人们常到灞桥送别。横跨灞河的灞桥是长安与东方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忠臣义士、亲朋好友出行,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够平安无事,古时候,碰到了意外的事件,人们都认为是妖邪作怪,但有一样物件,是专门驱邪的,就是柳枝,亲人戴着柳枝远行,就可以平安顺景。

晋文公率群臣祭拜介子推时,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民间便有了戴柳习俗。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古人视柳树为“鬼怖木”,认为其能辟邪驱鬼。于是清明时节,民间常常“插柳于门外,以辟不祥”、“插柳条于明堂,驱虫、辟邪、佑护一家平安”。杨柳还有一个特点,它插在土壤里,立即能够生长,生命力非常顽强。折柳赠别寓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词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3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送行的时候,故人都会吹《折杨柳》的曲调。折柳曲最早是军乐,因为《折杨柳》的起源的确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横吹曲是汉代的军乐,因马上吹奏洞箫一类的竖吹乐器很不方便,一般都是横吹的乐器,军人出征,怀念家乡,往往吹奏起《折杨柳枝》。

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覆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9首。

长安城里的官员送别朋友必经灞桥。汉元帝也曾在此为王昭君饯别,送上和番征途。此俗至唐代不变,日本名人阿倍仲麻吕(晃衡)在长安生活多年,曾为唐代官员,他与李白等都是好朋友,当他回国时,李白等人便在此桥送别,李白为之写下了《 灞桥行送别》 诗:“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古人离别时,把折柳枝相赠之场面写入了诗歌中。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王翰《凉州词之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杨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声明:本文由作者“范举”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754.html

(5)
范举的头像范举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1:54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4:12

推荐阅读

  • 重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首版于1981年问世的《傅雷家书》,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话题涉及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父母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严肃中透出亲…

    2022年7月14日
    1.8K0
  • 从容自有千钧之力

    假期中与朋友见了一面,但他看起来状态不太好,因为他感觉被很多烦恼纠缠着,工作上的压力,同事们相处的不合,尔虞我诈……虽然是在假期中,但是他却垂头丧气,并没有半点开心可言,而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他在工作上发生了一些冲突,一度有离职的念头。 对…

    2022年4月20日
    2.4K1
  • 在逆境中寻找生命的乐趣

    今天谈这个话题,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课题,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人生走的多少路都会化成坦途。这是在一次阅读中感悟到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在逆境中寻找生命的乐趣,是一种多么高贵的品格,也是多么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境界。 其实,我们都是普通…

    2022年4月17日
    1.6K2
  • 我与采茶灯的故事

    与龙岩采茶灯结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正值花季的我,从乡村中学毕业到龙岩求学,说、唱、弹、跳、画是专业必修课。记得1989年初,有一次,舞蹈老师外出学习,学校安排外援黄淑霞老师代课,大家亲切地叫她“阿霞”老师,她教本土“采茶灯”基础舞步、队形…

    2024年7月17日
    6720
  • 《洛神赋图》背后的爱情故事

    曹植他写过一篇《洛神赋》的文章。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哥哥叫曹丕。曹操死之后,曹丕逼汉献帝让位,他自己就建立了魏国。但是曹丕就比较妒忌他的那个弟弟曹植,弟弟比较有才华,又有政治抱负,他就害怕他的弟弟威胁他的皇位。当时曹植听到他自己的亲…

    2024年6月18日
    4500
  • 散落的时光:岁月中的离别和成长

    春天的寒气与湿气恰到好处地袭进我的居所,很喜欢这种潮湿清冷带着一点点霉气的味道。窗外是朦胧一片,这样的天气与季节,很适合我安静地回忆那些青涩又纯粹的记忆。我在房里走来走去,看似为了舒展身体,其实,在彼时,更像是为了抓住那瞬间倏忽而来、稍纵而…

    2024年4月25日
    5770
  • 春日迟迟好读诗

    每个学期快结束的那段时间,都会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现代汉语的表达不是更好吗?”有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佳,发邮件大吐苦水:“我们用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把课本上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为什么考卷的题目,又常常不在这背诵的范围里?那我们…

    2022年5月10日
    1.5K0
  • 为什么写词要比写诗难?

    今天我们谈谈词的写法,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词原本是附属于音乐的,所以别名叫倚声,写法叫填词,因为是给现成的旋律配新的歌词,所以填词对音律的要求比近体诗还要苛刻。 (1)倚声与填词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这么多人都来写词,谁来谱曲呢?刚刚写完的词…

    2023年2月6日
    2.2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