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的阅读

享受的阅读(阅读的乐趣)

从小喜欢阅读,尤其中文书,三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内容真的要什么有什么。在海外,各种主客观因素,中文程度只有小学六年,所以文言文不好,读古文本来就难度高,典故愈多的,对肤浅读者益发障碍重重,很多精品佳作因看不懂而失去兴趣,幸好现在有电脑网络,真心愿意了解更多,网上搜索一下便真相大白,不像以前,无人可探询,靠自己揣测,猜错了从此在冤枉路上兜转绕圈,多数时候愈绕转愈昏眩,最终放弃不深究,学问就此擦身而过。

幸运地来到古文“有迹可寻”的时代,这对我的水墨创作有很大帮助。有人画画,只重画的技艺,重视“再现”,然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水墨画,讲究将结构形态和神韵合而为一,不拘泥外表的形似,更加强调神似,崇尚气韵,追求意境,注重的是“表现”。有形无神的作品,画得再漂亮,画家也只能被归类为画匠。

一开始是中国文学带我走进中国绘画,学习水墨画以后,中国绘画又把我领回中国文学领域。宋代禅宗青原惟信大师说:“老僧30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中间虽然历经人的一生,因为有能力从眼见为实走到返璞归真,所以并不为白驹过隙的光阴感慨。

自小喜欢中文,到老年仍然痴迷,只不过除了白话文,还对简练的文言文产生新的求知欲。尤其是爱上中国绘画之后。水墨花鸟从花中四君子入门,传统题材里蕴涵人格的象征和隐喻。这是其他画种没有的,却正是水墨画魅力之所在。每当学习一门新题材,便多认识一种和中国文学及文化,包括古诗词里的花鸟草虫。诗画交融的乐趣是读诗时脑海里有一幅画,看画时又会想起一首诗词,从而深化了中国文学的根柢。

最近画葫芦,读到“许由弃瓢”,想起多年前在李白诗中看到“许由洗耳”的典故,难道是同一个人吗?网络告诉我,是的。不由惊喜得像老友重逢。河南人许由又名许繇,相传这位许姓始祖是尧时隐士。夏天住树上,冬天住进山洞里,饿了吃山上的野果,渴了手捧河水喝,见他连个杯子都没有,有人送他一只葫芦瓢。许由用瓢喝完了水,把它挂在树上,风吹来发出光啷啷响声,他觉得心烦意乱,干脆把瓢取下来毁掉了。之前先看到的洗耳故事,原来是“许由弃瓢”的下半段。

尧帝年纪大了,正想找一位贤人,把天下让给他。听到许由的贤能,尧帝亲自去拜访他,直接要求许由,“请允许我把天下让给你吧!”谁要听到这个建议,肯定马上雀跃兴奋,没想到清高得只追求精神极致、超脱物外的许由连眼睛也不抬一下,回答尧帝:“你治理天下这么好,我还去代替你,难道是图个名声吗?名声不过是外在的形式,我才不为它而努力呢。你请回去吧。”拒绝后,他逃到颍水南面,箕山之下去种田。

过几年,尧帝又派个臣子去跟许由说,你来当九州长吧。古代中国又称九州,九州长也就是皇帝的意思。许由一听,跑到颍水边上去洗耳朵。许由有个朋友叫巢父,也是个隐士。巢父这时牵头小牛到河边饮水,见到许由在洗耳朵,觉得奇怪,问:“你耳朵有脏东西吗?”许由说︰“尧帝派人来叫我当九州长,我讨厌这种话入耳,所以来洗一洗。”巢父瞪他:“假如你一向住在高山深谷,人迹罕至之地,不让人知道,谁又能够找到你呢?你成天在外面闲逛,得了名气,现在又来这里洗耳朵,把河水都污染了,我的牛还怎么喝呢?”于是巢父把小牛牵到上游去饮水。

前几年流行一本书叫《断舍离》,看来这两位历史人物才真的是断舍离的鼻祖呀!

朋友读了《断舍离》,果断地把家里的旧物品全丢掉,然后装修成典雅素净的样子,号称自己已经断舍离了。事实上断舍离指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对于外在一切的干扰,对自身欲望的诱惑的抗拒能力。

说到葫芦,《论语·雍也》记录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只要一箪饭,一瓢水,居住简陋小屋,生活穷困清苦,并没有改变颜回的好学。孔子点出人要有精神追求,甘于淡泊,自得其乐。古书里有很多励志故事,激励我们向上向善,现代人说老土,但我喜欢。

身边朋友,有的爱打麻将、有的爱唱卡拉OK、有的喜欢看连续剧,还有喜欢爬山骑车的,都是自娱自乐。阅读对我也是在娱乐自己。真的很有趣,尤其不为考试、不为工作,就是读了学问有一点增加,自己开心得意。娱乐的目的,是让生活增添趣味,过欢喜日子。没有谁高谁低、没有谁对谁错。不过是从年纪小小培养到老,阅读早已成为我的生活日常。因为绘画,反而花了很多时间在阅读。换来的是知的愉悦。从前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那个没网络的年代,只好不求甚解,懵懂少年会慢慢长大,然而,假如长期不求甚解,懵昧老年就会变痴呆。陶渊明的下一句也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份懂的快乐,开心到令人忘记肚子饿呀。

嗜阅读,爱绘画,也需要断舍离。断去和很多人在一起玩乐的时间,舍掉在网络上进出无聊的微信朋友圈,离开没有素质的书和画。有人骂电脑网络不好,主要还是看人怎么使用,因为网络,我的中文得以进步,无论是文学或艺术,所以,每天都很快乐地,继续阅读、继续写作、继续享受我追求的生活。

声明:本文由作者“朵拉”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756.html

(6)
朵拉的头像朵拉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4:08
下一篇 2022年4月29日 14:30

推荐阅读

  • 生活点滴:我和儿子做朋友

    农历五月初二,儿子就满三岁了。三岁的孩子可当老师,这是贾平凹先生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说的。平凹先生说他的老师就是朋友的儿子孙涵泊,而孙涵泊是一个三岁半的孩子。 我不要儿子做我的老师,这样无形中会给他很大的压力。我也不做儿子的老师,这样我会居…

    2022年5月28日
    2.0K2
  • 认识你自己,静坐常思己过

    人们谈及别人的缺点时,似乎都能够滔滔不绝并且都喜欢一起讨论别人的不足之处,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总能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朋友们可能没发现其实我们却不了解自己。西方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年轻时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哲理,甚至…

    2022年11月4日
    1.4K1
  • 散落的时光:岁月中的离别和成长

    春天的寒气与湿气恰到好处地袭进我的居所,很喜欢这种潮湿清冷带着一点点霉气的味道。窗外是朦胧一片,这样的天气与季节,很适合我安静地回忆那些青涩又纯粹的记忆。我在房里走来走去,看似为了舒展身体,其实,在彼时,更像是为了抓住那瞬间倏忽而来、稍纵而…

    2024年4月25日
    7570
  • 做回自己是最美

    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判断的标准愈来愈多元化,包括对成功的定义也是愈来愈多样。 到底怎么样才是成功呢?我们的个人成就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上等?很多人也曾经找不到答案。 很普遍的一种现象就是女孩子们对潮流服饰、妆容的追求。很多人都会向一些网…

    2022年4月17日
    1.6K0
  • 名师出高徒

    王献之年纪轻轻就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后世称其父子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所以能早早成名,皆因他们有好老师,王献之得益于其父王羲之指导,而王羲之则有幸遇到卫夫人为他启蒙。 卫夫人名卫铄,东晋著名书法家,师承楷书开山鼻祖钟繇,妙传其法。传…

    2022年6月1日
    1.9K0
  • 作家少年时代的作文

    作家少年时代的作文,对一生的书写是难忘的开端。那些作文,是作家们记得住的。少年是站在世界一侧的观察者,作家文字的列车从作文那一站开始出发。作文表达,距离文学仅一纸之隔。源自少年作文的记忆,具有作家终生品质的生存意味。作家作文里的少年生活饶有…

    2023年1月3日
    1.5K0
  • 小铭的北大梦

    去年冬天,小铭忽然郁闷起来。课堂上,一向乐于主动的他,成了哑巴。那天,当他把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得干巴巴的,他的好朋友忍不住调侃道:“哎呀,小铭,你把那色彩丰富的秋天都读成瘦瘦的冬天了!”小铭听了,勉强露出了一丝似有若无的微笑。 作为老师,…

    2022年7月14日
    1.8K0
  • 王阳明龙场悟道:心是最强大的力量

    当我的内心无所求,无所畏惧,自由自在,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强大的力量。王阳明36岁的时候,遇到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王阳明当时向明正德皇帝上书,为一批被奸臣太监刘瑾陷害的忠臣求情,结果求情不成,反被刘瑾大打40大板,发配去了贵州的龙场。 龙…

    2024年7月24日
    824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魏满十四碎的头像
    魏满十四碎 2022年7月6日 09:31

    把读书当休闲,忘却虚名浮利,从而获得一种“丰富的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