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1914年创作了《送别》一曲。歌词为下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1907年留学日本,回国后,1913年就任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音乐图画。而就在次年,他好友许幻园创办的城南文社失败,家里又破产,许家本来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其梦想幻灭,不得不离开上海,许幻园认为袁世凯弄到第二次革命失败,使得他们破产,决定赴北京向袁世凯讨回公道,临离开上海,许幻园前往李叔同家告别,当时下着很大的雪,许幻园敲门,声音低沉说:“叔同兄,我破产了,希望后会有期。”说完,转身消失在茫茫大雪之中。李叔同大喊他几声,希望叫住他,但是许幻园悲伤地走了,李叔同无言凝噎,在冰天雪地伫立良久,后来返回屋内,伏案写出了《送别》一曲。为什么提到了“知交半零落”?城南文社本来聚集了李叔同等5个好朋友,分别是袁希濂、张小楼、蔡小香、许幻园及李叔同,合称“天涯五友”,每个人的诗文功底深厚,经常吟诗作对,这5人成为了当时上海的文坛领袖,每月组织文人聚会,偶而还会悬赏征文。后来,蔡小香因病早逝,李叔同听到了死讯,非常痛伤,连续几天粒米未进。
紧接着,许幻园又离开了上海。李叔同于是写了《送别》一曲。李叔同在留学日本时,被作词家犬童球溪的《旅愁》一曲吸引着。当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大量吸收美国的歌曲,再填上日本的歌词,非常动人悦耳。这首歌的歌词说“西风起,秋渐深,愁容动客心。独自惆怅叹飘零,寒光照孤影。忆故土,思故人,高堂念双亲。乡路迢迢何处寻,觉来归梦新。”
《送别》基本上采用了《旅愁》的曲调,歌词也和《旅愁》的意境相同。原来,《旅愁》的曲调,原来是一首南北战争时期的英文歌曲,作者是约翰·奥德威,是一位军医,他在战争中创作了“梦见家和母亲”,在美国的流传度并不高,没有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漂洋过海到了日本,传唱起来十分受欢迎。经过李叔同改写为中文歌曲,更加唱遍大江南北,加上歌词非常有中国古典文学的色彩,“长亭外,古道边”,更有中国人折柳送别、长亭难分难舍的动人场景。李叔同捕捉了“叹息知交零落”的失落和伤感,每一句歌词,都有强烈的画面感觉,凡是中国人,闭上眼,就浮现出人人熟悉的传统留下来的场景和重视友情的文化传统。
也让人家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何处是归情,长亭连短亭”,依依惜别画面浮现出来。也令人想起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伤别的感情和场面互相呼应:长亭、古道、荒草,都是令人心酸的离别的元素,虽然熟悉,又觉得非常陌生,这一种感觉是新鲜的,更难得的是横笛吹出了送别的歌曲,以“晚风拂柳,夕阳山外山”概括起来,折柳,柳与留谐音,希望朋友留下来,中国传统文人的惜别的情怀,充满了文化意境。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哀怨的“笛声残”中间,更加看到了“山外山”,分别之后的关山阻隔,无穷无尽,情景互相交融着,动人心魄,既有现实感,但流露对悠悠前景的飘渺,对万水千山的无奈。“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饮酒尽余欢,感情是非常热烈的,但酒后分手今宵别梦寒,感觉得一片冰雪一样的寒梦。对比非常强烈,中国《诗经》中的比和兴手法,很充分地展露。不尽的离愁,饮酒者无法排解,人生的际遇,充满了满怀惆怅和失落。
《送别》这样一首曲,被电影《早春二月》选作插曲,《城南旧事》选作主题曲,经过电影的推广,《送别》流传得更广,几十年传唱不衰,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歌曲。
李叔同才华横溢,诗、书、画、金石、音乐、戏剧,无所不精,是中国近代艺术的启蒙者之一。l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大慈寺披剃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出家后,精修南山律学,成为明清以来最有学问的一代高僧。
声明:本文由作者“范举”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