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少年时代的作文

作家少年时代的作文

作家少年时代的作文,对一生的书写是难忘的开端。那些作文,是作家们记得住的。少年是站在世界一侧的观察者,作家文字的列车从作文那一站开始出发。作文表达,距离文学仅一纸之隔。源自少年作文的记忆,具有作家终生品质的生存意味。作家作文里的少年生活饶有趣味,并富有人生指向。因为这些作文牵动他们童年或少年的情感,这是记号、刻度和标志性事件。许多作家书写的作文故事真切动人,重温中仿佛返回了一次生命。

1909年,13岁的茅盾在浙江乌镇高等小学读书,当时的作文要写史论或策论,而此时的茅盾对这些已有独到见解,其天赋和才气在作文中已呈现。老师对茅盾作文做出了的精彩点评。对茅盾作文《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论》,老师的评语是:“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对茅盾作文《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老师的评语是:“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

小时候,老舍在北京一所小学上学。他学习用功,人又聪慧,每次写作文都是第一个完成,而且非常出色。一年早春,东风劲吹,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国文老师孙焕文看准时机,出了《说纸鸢》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当天完成。老舍文思敏捷,不一会儿就写好了。可他的好朋友高煜年皱着眉头无从下笔,老舍对他说:“我给你起个头吧。”高煜年在老舍的帮助下,很快就把作文写好了。

几天后,孙焕文老师在班上称赞高煜年,还拿起他的作文本读起来:“纸鸢之为物,起风而畏雨,以纸为衣,以竹为骨,以线索之,飘荡空中……”老舍听到这里,不由得偷笑起来。孙老师问老舍为什么笑,老舍被老师这一问,不敢隐瞒,赶紧承认了错误。老师批评老舍不该弄虚作假,替人捉笔。从那儿以后,老舍再也没有做过这种事,成了一名正直、坦诚的作家。

著名作家王蒙,对小说语言的运用炉火纯青,最早源自对作文词语的无限兴趣。他在北京上小学二年级时,读到《小学模范作文选》的一篇作文《月夜》,作文的第一句话“皎洁的月儿升起在东方”,这句话让王蒙如获至宝。在王蒙童年的认知中,月亮的光与太阳不同,有点儿白,有点儿清,但说不尽、道不明。看到作文选里的“皎洁”二字,查完字典,突然豁然开朗。如果没有这两个字,王蒙总感觉月亮难于形容。

1962年,16岁的余秋雨在上海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消息传来,余秋雨名声大振,许多老师慕名来听课,都想见识一下余秋雨和他的老师。可是,上课那天,他的老师讲的内容非常艰深,不停地向余秋雨提出问题,有些问题余秋雨根本就回答不上来,结果场面很尴尬。余秋雨心里直抱怨:怎么事先不打招呼呢?老师课下解释说,把你真实的另一面亮出来,是告诉你学无止境,切莫骄傲。后来,余秋雨能写出厚重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与老师的良苦用心有关。

上小学时,毕淑敏作文很好,老师常在课堂上读,一些同学很嫉妒。有一次,毕淑敏对老师说:“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你念我的作文时,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我觉得不念名字,让大家讨论时会有不同意见。”老师同意了。果然,同学们的发言比平日热烈得多。下课后,有同学问这作文是不是毕淑敏写的,毕淑敏笑着说:“我看像是你写的。”这些经历,与她成年后阅读心理学书籍、通过作品为不同人群开心灵处方有着天然的联系。作家迟子建刚上高一那年,学校组织了作文竞赛,题目是“秋风与黄叶”。其他同学都已刷刷有声地下笔,她却不急不躁,思索这篇作文该怎样写。她想,如果写秋风席卷大地、落叶飘飞的景色并不难,同时还可赋予落叶象征意义:它曾充沛地活过,这种凋零是壮丽的。可她猜想很多同学都会这样立意,所以她决定另辟蹊径。

很快,迟子建灵机一动,她想把历史比作黄叶,把历史上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比作秋风,这个创意不错。历史的黄叶之所以如此耀眼,不就在于这些农民起义之风的吹拂吗?灵感如天梯一样垂下,她的笔开始在白纸上飞快地游动,独特视角使她在写作时洋溢着充沛的激情。这篇作文因活泼新颖的构思获得一等奖,并被张贴在学校宣传栏里,很多同学都围上去看。大家都议论着:“原来这个题目可以这么写呀!”

云南作家段国云,对小学四年级的一场大雪记忆犹新。那天早上起来,他面对弥天大雪打着寒颤:“爹,雪这么大,路都被封了,学校怕不会上课了,我不去行吗?”“不行,别说下雪,就是下刀子,你都必须去上学。等一下,爹背你去。”说着,父亲找了一些棕把脚裹住,戴上斗笠,背上段国云,毅然向学校走去。

门外,是耀眼的白。雪还在下,路上的雪很厚,父亲拄着棍子,用棍子做支点,把陷入雪里的脚拔出来迈出一步,再把另一只拔出来,再迈出一步,每一步都那么吃力。好几次只拔出脚来,鞋子却被雪埋住,再弯腰去雪里找鞋。即使这样,父亲还是把他背在肩上,一只手兜着他的屁股,一只手费力地把鞋子提出来穿好,继续向前挪动。父亲的斗笠后堆满了雪,雪撑不住落到脊背上,又被汗水融成液体。段国云哭喊道:“爹,把我放下来吧,我能走!”父亲停在路边的大石旁,让儿子站在上面,自己坐石头上喘气,然后继续背儿子向学校走去。就这样走走停停,不足1公里的路程父亲用了40多分钟,终于把他背到学校。

校园里白茫茫一片,见不到一个人影。在校长兼班主任刘老师的宿舍前,父亲怯怯地说:“刘校长,我把娃送来上学了。”刘校长开门出来,看到两个雪人,不由一脸惊讶,连忙把他们让进屋里避寒。父亲问:“刘校长,其他娃呢?”刘校长说:“这么大的雪,怎么能来嘛?”“怎么不能来呢,我们不就来了?”刘校长盯着段国云温习了昨天的课程,又布置了作业,父亲才满意地背起儿子回家……

后来,区上组织作文竞赛,题目是《大雪》。参赛同学几乎都是写自己玩雪的经历,而段国云却把父亲背自己上学的经过和感触写下来,并换了题目:《那场下在心里的雪》。那次作文竞赛,他出人意料地得了全区作文竞赛一等奖。身为四年级的学生,这次经历让段国云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第二年9月,他被破格录取到中学寄宿班读书。因为那场雪,已下在段国云的心里!

文/扶云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3)
文汇的头像文汇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3年1月3日 17:18
下一篇 2023年2月2日 11:53

推荐阅读

  • 话说打油诗

    一个有趣的现象:可能是Yi情居家导致无聊有闲,小狸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有好几个人开始“写起诗来”。而且是古诗多于新诗,短短的,颇整齐,但认真看看,就会发现严肃的“古诗”外衣下,基本都是“段子”的内核,用一个专业的词汇叫:“打油诗”。 打油诗…

    2022年5月30日
    2.0K0
  • 担担面的奇功

    人同人之间的缘分真是很奇妙,很意想不到!小时候住大磡村飞机库,再往前另外有小村叫上元岭、下元岭。先父在上元岭的大观片场工作,下元岭侧是小村的市集,那里有街市摊档,有不少小店铺、小士多,还有印象很深刻吃担担面的地方叫“咏藜园”。我也不知为何几…

    2022年4月17日
    1.5K0
  • 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作文范文)

    作文《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范文一 生活中的一个小镜头可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启迪我们的内心,或让我们平静地思考人生。有一年夏天,我去海边游玩,在沙滩上看到一位依赖轮椅的老人在海水中戏水。虽然他的动作很简单,但他充满喜悦的表情却让我难以忘…

    2023年3月29日
    1.5K0
  • 惟愿后院永远宁静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极风雅的,每一个节气皆可入诗,《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抵是连3岁孩童都会背的,而杜甫的“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更是为大多成年的文人雅士所喜…

    2022年4月24日
    1.6K0
  • 北京鼓楼

    20年前,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去北京游玩。7月的黄昏,夕阳喋血,天高云淡,我在地安门外的护城河边,猛然听见钟声和鼓声交替响起。那钟声,悠扬浑厚,似参悟了世间轮回妙处的智慧长者;那鼓声,穿透力极强,带我的思绪飞向那邈远的苍穹。 我下意识地抬…

    2022年11月4日
    2.3K0
  • 米芾的行书

    论书法,普罗大众都知道王羲之,但不一定知道米芾。米芾是宋四大家之一,他年龄略小于苏轼、黄庭坚、蔡襄,成名也稍晚,但其书法之精妙,却在苏、黄、蔡三家之上,为世人所推崇。 宋人“尚意”,真率畅意是基本审美格调,故宋代是行书的天下。米芾痴迷魏晋,…

    2022年4月26日
    1.8K0
  • 经典散文《老爸的果园》

    在老家景阳楼门口的右下方,有两块地是我家的自留地,它就是我老爸的果园。自留地的右边,也就是岐山脚下有一条小小的水坑,正好为老乡们的灌溉和浇水提供了便利。 老爸在老家是有名的“清洁工”,用乡亲们的话说:他扫的地,连地皮都快要被扫掉了一层。为此…

    2024年6月19日
    6420
  • 春和景明识笋味

    我极爱吃竹笋。 因此,在门前种一丛竹子,与其说是受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影响,不如说是为了在竹子高雅的掩护下能顺理成章地吃上竹笋。 竹笋亦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时令菜,春天的竹笋破土而出,容易被发现,也容易采摘,冬笋的味道比春笋更…

    2022年5月5日
    1.6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