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我去北京游玩。7月的黄昏,夕阳喋血,天高云淡,我在地安门外的护城河边,猛然听见钟声和鼓声交替响起。那钟声,悠扬浑厚,似参悟了世间轮回妙处的智慧长者;那鼓声,穿透力极强,带我的思绪飞向那邈远的苍穹。
我下意识地抬眼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坐北朝南的鼓楼,在夕阳的余晖里尽显庄严,台、楼分明:楼基称台,东西长足有50多米,南北宽也不少于30米,台的南北侧各有券门3座,左、右侧各有券门一座,台内为十字形券洞,系无梁式砖石结构,灰筒瓦、绿琉璃等中华传统色系的运用,让楼基呈现出一份结实的大气和华贵;而楼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砖木结构,门窗为六抹方格隔扇,木质雕花寻杖栏杆环绕,四角飞檐有擎檐柱支撑,第二层为拱券式砖石结构,细细分辨,可以看到砖石上的绘旋子彩画。
鼓楼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走近它时,已是暮色四合。楼和台都已经关门,无法进入。但见证世事变迁的鼓楼,安详地注视着人间烟火:住在附近四合院的街坊们出来纳凉,有打麻将的、有玩扑克的,街坊邻里彼此熟悉,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买了一瓶北冰洋汽水,据说这是几代北京人的集体记忆,看京味十足的老大爷聊着天。有位老伯告诉我,北京人管这种聊天叫“侃大山”。我着迷地听了一阵,觉得这“侃”字极其传神,精准地表达着京城人的那份气定神闲。
那次游览北京,我去了很多古迹,故宫博物院、长城、颐和园、恭王府,还有北大的燕园。但不知道为何,我还是心心念念地想去鼓楼里面看一看,看那些鼓究竟如何发出那样厚重的声响。临行前,我终于上了鼓楼。原来,楼内有24面鼓,每一面鼓,都有2米多长,直径超过1米半,每一面鼓都是由整张牛皮蒙制。鼓被放置在鼓座上,鼓座为木制,油漆,上雕云纹,厚度达到2米。每到黄昏时分,钟楼击钟18下,鼓楼击鼓18下,共击3遍108下,算报完一个时辰。24面鼓,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独有的24节气。我当时就在想: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仅仅是课本里能学得完的。对传统文化的体味,一定要到内地看一看,亲身体验,那份魅力,以及由之带来的震撼,才是对“根”真正的追寻和认同。
那年夏天结束旅行后,我回到香港的中学教书。我把这些见闻带到了中文课堂上。有不少学生毕业后也去了北京,都会到鼓楼看一看,听一听。今年夏天,最早那个毕业班,有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了鼓楼,还专门拍相片来给我看。我很欣慰,这大概也是一种传承吧。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