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6月的一个午后,22岁的巴达捷夫斯卡在泛黄的信笺上完成了又一曲钢琴小品。那高高低低的音符,在五线谱上跳动,像是她对生命的无尽倾诉。对这支乐曲,巴达捷夫斯卡并没有过分偏爱,同之前创作的20多首钢琴小品一样,都成了她流淌在琴键上的心事,一点一滴地消散生活的沉重与疲惫。
直到3年后,在一次聚会中,她让这支乐曲与朋友们邂逅,一位报纸的副刊编辑无意中听到又有心地捕捉了,于是,将它发表出来。很快,便风靡全球。直到今日,不论什么年龄的人听到它,都会真切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带着无尽的憧憬和淡淡的伤感。它的名字是《少女的祈祷》,每次与它相遇,我都仿佛走进巴达捷夫斯卡的原野。
巴达捷夫斯卡出生在波兰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从事的职业都与音乐无关。而她早早地结婚生子,成为一名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喜爱音乐,却从来不是专门的作曲家。尽管后世习惯用“波兰天才少女作曲家”来为她盖棺定论,但事实上,钢琴曲创作不过是她的业余爱好。每当我陶醉于《少女的祈祷》那清纯圆丽、层次丰富的意境和意味之中时,我都会忍不住猜想:巴达捷夫斯卡在短短的20多年的人生之中,究竟对生命的意义有怎样的认知,对生活又有着怎样的期许?那高高低低的音符,那黑白相间的琴键,能够承载的究竟是怎样一个生命的原野,引领她从外毕加索高原山脚下的小木屋,穿过时光的街道、穿过梦想的河流、穿过开满朴素又绚烂的春花的山谷、穿过波德平原白雪皑皑的冬天,一直走到华沙的碧空、维也纳的蓝天。
有很多人评价《少女的祈祷》,认为“按照所有的规则来衡量,它都不属于好作品,但每每听到它,都会热泪盈眶”。我想,巴达捷夫斯卡的原野是那么的真诚又随性,真实又厚重,以至于每一个穿行其中的人,都无法拒绝人性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人性。
文/童心 图/词多多
声明:本文由作者“童心”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3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