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好友

少年好友

最近我看了很多本书,而且是从小认识的朋友的自传,书本已经出了好多年,只是没有像今天那样,能安定下来重新去看、重新去认识、重新去了解他们,就趁着这个可恶的疫情,把人困在家中,便去做一些事情令自己安静下来,叫自己从他们的自传中回到过去,追忆往事、追忆从前,找回我们的情谊。虽然都已经过了几十年,能否找回?当然不能,只是找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多谢曾几何时朋友这样关怀过自己,便已经足够了!

这些我选择看的自传中,有很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兼艺术家刘培基(Eddie)、有我因为先父的关系认识的著名演艺界幕后一把手陈善之、再有是名导演陈德森。他们都是我认识日子不短的名人,我的位置只能安置在这小框框中,把握时机提及之间的种种!

几位朋友之中必须先说说时装大师刘培基,认识他时彼此才十几岁,十二三岁左右吧,那时我们家才从小乡镇、已经消失了的大磡村搬到尖沙咀,一下子好像由穷小子提升到富人似的,其实我一点也不觉得这繁华尖沙咀有什么好,住进了所谓大厦却没有了我儿时的玩伴,没有了可亲温暖的左邻右里、叔叔阿姨,全部都没有了。新居是高十几层的大厦,如今仍然存在,父母离世后,姐妹仍住那里,几十年了!

搬了进去我觉得孤单,犹幸兄弟姐妹多,家中是颇热闹的。由于大厦一层有十几个单位,每层四方围着走廊,少年时的我很会帮忙做家务,不用煮饭也要洗衣服照顾弟妹,也因此我几乎每天都要在走廊晾晒衣服,少年时的刘培基在我们同一楼层,相隔数间的一个单位中当服装学徒。那年代很多外国人来香港公干,很多外国兵来香港逗留数天放放风,因此我们的大厦有很多做服装的工场在其中,主要是做西服的,刘培基因为家庭原因,被母亲安置在其中一家工场,他便生活在那工场中,他也跟我一样,在那里没朋友,常常独自在走廊待着,一次我晾衣服时又碰上他,我主动跟他聊起来,问他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在工场,简单的对话,我们便成了朋友。我家父亲一向开明,知道我认识了这么一个朋友,还友善地招待他入屋玩耍、看电视。那年头有电视机很本事的了。从此刘培基成了我家的一个好朋友仔!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1)
林爽儿的头像林爽儿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17日 14:11
下一篇 2022年4月18日 14:20

推荐阅读

  • 《红楼梦》贾府生活奢华的背后是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通过小说来认知社会的一部神作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它就是一部典型的描绘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作品,从这个贾府的兴衰来看当时封建社会的兴亡史。当时在这个贾府一墙之隔,贾府之外的百姓是已经穷困到连草根都吃没了。但是贾府里面就好像是另外的一…

    2024年6月21日
    4880
  • 花的易感与心动

    花如其人,人更胜花。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等花卉,既是人的易感本体,更是心动寄托。青年时读《聊斋志异》,对其中牡丹花仙的《葛巾》篇章记忆犹新。故事中的葛巾自称曹国夫人之女,带有一种奇异的牡丹花味:“女郎近曳之,忽闻异香竟体”、“纤腰盈掬,…

    2022年5月10日
    1.6K0
  • 怀旧的电影海报

    看电影在过去是一件大事情,每一部电影上映,都有配套的宣传海报提前展出造势。被悬挂在影院门头上方显眼处,或张贴在玻璃橱窗里的巨幅海报,对人物、背景、色彩、构图都有充分考量和精心安排,既须涉及故事的核心或伏线,又不能剧透,不用借助过分花巧的表达…

    2022年5月16日
    1.6K0
  • 当你老了

    这些天有点俗气地喜欢上了那首由爱尔兰诗人William Butler Yeats的诗改编的歌曲《当你老了》。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

    2022年11月5日
    1.4K0
  • 回归本分,方得始终

    在书上看到一句话:让世界万物都做它自己最简单的事,世界就会变得美好。刚开始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觉得只不过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是慢慢琢磨后,什么是最简单的事呢?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自己最简单的事,世界就会怎样变得美好? 思前想后,发现这句话蕴含…

    2022年11月4日
    1.2K0
  • 人生自当逍遥游

    在书上看到这句话,人生自当逍遥游,这是一种多么乐观、多么坦然的人生态度。 我们总是期望着能过得轻松自在,虽然心里是这么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又会患得患失,会顾这顾那;真的想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牵绊,这又怎么能算得上坦然?…

    2022年11月4日
    1.5K0
  • 因李白的诗书而名留千古的两个人

    历史上有两个人幸运地因李白的诗书而名留千古。 第一个是汪伦,汪伦字文焕,安徽歙州黟县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他是李白好友。汪伦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便举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间,李白曾多…

    2022年4月26日
    1.6K0
  • 生活点滴:我家的缝纫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加上收音机,称之为“三转一响”,农村家庭要得到其中的一件也非常不容易。拥有“三转一响”的婚嫁,那是豪嫁,并不亚于现在的“有车有房”。若是谁家有其中一件,那绝对是极有面子和值得炫耀的,它是身价的象征。 …

    2023年3月6日
    1.1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