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烘笼儿

外婆的烘笼儿(取暖火笼)

天寒地冻,银包也冻到缩水,人亦变得“孤寒”起来。

年底盘点,与家人聊起水电杂费,忽地想起去年此时,好像也是如此地冷,平日家里每月电费只用一二百元钱,最冷的一个月,供电公司发来的电费单竟然高达一千多元。原因无它,南方人怕冷,遇到低温天气,连流行的笑话都哆哆嗦嗦地变成“冷到恨不得躲进冰箱里去暖和一下。”

之前冷到让人“恨不得躲到冰箱里去暖和一下”的气温大约是五六度,而今年冬天,腊月还未到,温度已降至三四度。当然,躲进冰箱取暖只是一句逗人一乐的笑话,如今电子科技发达,南方人家里的取暖设备还是很齐全的。

家人研究我电费高的来由,一是我在客厅兼书房写字时,油汀取暖器和旋转暖风机左一台又一台地开着;二是晚上睡觉不仅要用电热毡把被窝烤热,还要开了空调的暖风,一直吹到天亮;三是无论白天还是夜里,上洗手间必须要开风暖;就连从屋里到屋外的短暂移动也要抱着保温的热水袋……除了热水袋的温度免费,用起其它取暖设备来,电费自然“噌噌”地直线上升。

如此,便想起小时候在四川乡下,冬天里外婆从不离手的取暖“神器”。

外婆的“神器”在乡下唤作“烘笼”,当地土语也叫“烘笼儿”。“烘笼儿”是我听过的硬邦邦的当地土语里少有的带一丝温暖的娇嗲意味的词,虽然烘笼儿本身的长相并不娇嗲,大多是笨拙的,土里土气的,用久了还灰头土脸的。初初看到它时不觉它是“神器”,而只是感到“神奇”。

外婆的烘笼儿是外公在自家后院砍的竹子编的。外婆生得小巧,外公给外婆编的烘笼儿亦小巧玲珑,精致的手提竹篮里放一只小小的陶罐,还配了一只大小相当的陶碗做盖子。那时乡下做饭都是在土灶里烧柴火,饭做好,用火钳将灶里烧过的木炭夹出来,放进烘笼儿的陶罐里,再盖上一层热乎乎的柴火灰保温,挽在手里烤着,可以暖几个小时。夜里把烘笼儿带上床,盖了盖子放进被窝,与如今的电热毡相差无几。

我是外婆最疼惜的孙女,因此也沾了外婆的烘笼儿不少光。

外婆常常在烤火的时候把柑橘放在烘笼儿边上,把花生、番薯埋在炭火里,于是整个冬天,我都能不时地吃到香喷喷热乎乎的柑橘、花生和滚烫的番薯。有时候洗了的小手绢来不及晾干,外婆也拿到她的烘笼儿上面去烤,炭火烤过的小手绢味道就变得复杂起来了,碳香、柑橘香、花生香、番薯香……各式香气混在一起,便充满了浓浓的烟火味,和外婆温暖的爱。

后来大了,把小时候零零碎碎读过的《水浒传》读全了,才发现外婆的烘笼儿在元末明初就已存在于世了。施耐庵写时迁去徐宁家偷窥,时迁在后院瞧见丫鬟梅香替徐宁烤衣服,提到了这个近千年后人们还在使用的“神器”:“……另用一个小黄帕儿,包着一条双獭尾荔枝金带,也放在包袱内,把来安在烘笼上。”

当取暖电器愈来愈普及,烘笼儿也离我们愈来愈远了,与其它旧物一样,在某一天终会成为冰冷的历史文物。只有那些与之相关的回忆,会带着一丝温暖,永远留存在我们心底。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4)
伍呆呆的头像伍呆呆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3年1月3日 17:03
下一篇 2023年1月3日 18:19

推荐阅读

  • 潇潇的暑假书单

    潇潇是班里最古灵精怪的女生,没有之一。 她常常给我这个班主任出主意,比如,在得知年级要举办数学竞赛时,她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找我,“老师,刘小明和王小帅最近在闹别扭,你可不可以安排他们一起参加数学竞赛?因为我看男生都很容易在合作中慢慢地和好…

    2022年8月2日
    1.6K0
  • 重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首版于1981年问世的《傅雷家书》,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话题涉及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父母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严肃中透出亲…

    2022年7月14日
    1.8K0
  • 幸福就是我们已拥有的

    今天又再次说到幸福这个话题,其实都已经说过无数遍了,我们也都知道如何去获取幸福,但也总是忘记。而别人一说到幸福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种种的不幸,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一些不如意,或者会想到自己还没有达到的目标,认为幸福在前方或他处,觉得距离自己还很…

    2022年5月4日
    1.5K1
  • 芬芳古村春意闹

    4月,因民国才女林徽因的著名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而格外芬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枝叶洒落,山里人家又开始了新的一天。炊烟袅袅升起,屋内弥漫饭菜的清香。“太阳晒屁股,上学要迟到啦!”隔壁奶奶催促磨蹭的孙子们起床吃饭。鸡鸣声由…

    2024年4月24日
    5040
  • 苏东坡鲜为人知的情事,天不老,情不绝

    苏东坡他有一个堂妹,这个堂妹叫小二娘,不仅是他的堂妹,还是苏东坡的初恋情人。民间一直流传着苏东坡有一个妹妹叫苏小妹,嫁给了苏东坡的学生秦观。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写的“三言二拍”里,就有一篇关于苏小妹的故事,苏小妹“三难新郎”。“三言二拍”的三…

    2024年6月25日
    6420
  • 地瓜——童年的味道

    在这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吃,对于我们来说,真的不是问题。问题是,吃什么,怎么吃,才有营养、健康。而对我来说,地瓜的香甜是无法忘怀的童年味道。 印象中,家中最不缺的食物就是地瓜。这是种生命力“很野”的植物,不管你有没去浇水施肥,它一样爬得满田野…

    2023年2月28日
    1.1K0
  • 正字的迷惑

    读破万卷书,也难保不会写错字,有句谚语十分有趣,就是:“读书读得多,料字写成科”;读书读得更多,岂不是更加容易“皱字写成雏”?所以十年窗下的老书生,稍不留神,笔误也是常有的事,就算写对了的字,有没有用错,又是汪洋字海中矗立的另一座烟雾迷蒙的…

    2022年5月26日
    1.6K0
  • 快乐也要适度

    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度过,刚开始因为我们太久没见了,所以觉得很开心。但是聚在一起时间长了,连续好几个小时的玩乐,也渐渐地觉得疲惫,甚至看对方也都并不是那么亲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 因为我们透支了快乐,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朋友聚会,刚开始因为…

    2022年7月14日
    1.7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