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识笋味

春和景明识笋味

我极爱吃竹笋。

因此,在门前种一丛竹子,与其说是受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影响,不如说是为了在竹子高雅的掩护下能顺理成章地吃上竹笋。

竹笋亦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时令菜,春天的竹笋破土而出,容易被发现,也容易采摘,冬笋的味道比春笋更为鲜美,所以悄悄地藏在地下,冬天想吃笋,得精确地判断好了它的位置才能从地底深处挖出来。鲜笋只在春冬两季吃,很难满足吃货的大欲望,我家的冰箱里,便一年四季都存储着各种笋干。

吃货们若只读东坡先生的“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以为只要餐风饮露看竹子,如此地风雅,那就上了他的大当了。作为资深吃货的苏大文豪不仅研发出了与他的诗句一齐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肘子等等美味,而且在写下大雅的“不可使居无竹”之后,又带着五花肉的油味儿写了一首大俗的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竹笋焖肉”在民间是大家都知道的揍孩子的俗语,但对于“为食”的孩子们来说,对吃的渴望是远远超过了对挨揍的恐惧的,我小时候便常和邻家的孩子们偷偷地上山去采竹笋。不同于山脚下粗壮的楠竹,山上生长的多是矮小的斑竹。

竹子小,竹笋就更细了,采了回家,单是剥笋壳就要花费很大的功夫,小孩子的乐趣就在这些繁琐的功夫里,厚厚的笋壳剥完,笋肉不过筷子大小,青中带白,焯水之后再放了调料炒五花肉,吃起来仍会有一股淡淡的苦味,然而正是这股苦味,解了五花肉中的肥肉的腻,笋与肉的味道融合得浑然天成。

吃了多年的竹笋,从小时候的自己上山采摘,到后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购买,前不久第一次吃到像水果一般甘甜的龙竹笋。

龙竹笋来自云南,在网上看到它的图片,就已经勾起了尝鲜的欲望。快递到家,打开包装,熟练地取出笋子,冲洗,剥壳。龙竹笋的笋壳亦是与我此前吃过的竹笋两样,每一片笋壳上都绕着一圈褐色的绒毛,细腻光滑如貂,不像别的笋壳上的绒毛一样刺手,剥一次壳就要忍受一次手痒。待到笋壳剥完,切开笋肉,肉质洁白,迫不及待地品尝,果真是甜美多汁,初入口时像是沙葛(豆薯)的味道,再细嚼,脆爽中还带有竹子的清香,再按卖家介绍的做了刺身,用酱油和芥末蘸了去吃,又有了另一种奇特的香味,忽然想起杨万里写吃笋的感受里有一句“绕齿簌簌冰雪声”,诗人齿颊间的“簌簌冰雪声”,极有可能就是在品味生竹笋嫩脆的美妙之感。看来,无论古今,吃货的心都是相通的。

在惠州住了一些日子,自然又读了不少苏东坡被贬此地的历史,对于东坡先生来说,被贬惠州与贬到别处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除了留下影响后世的文化足迹,他的最大的福利其实都是留给后世的吃货们的:即便再苦再难,只要好好地吃,哪怕是在一丛竹子,一片竹笋里,亦能甘之如饴,活出一身云淡风轻。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5)
伍呆呆的头像伍呆呆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2年5月4日 19:12
下一篇 2022年5月10日 14:42

推荐阅读

  • 苏永安的书法观

    苏永安先生人称苏公子,如果他仅仅是成功的商人,我不会称他苏公子,之所以认同他这称谓,是因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苏公子不是书法家,工作之余,只醉心于音乐,但与他谈论书法,竟发现他对书法的认识有独到之处。 苏公子认为︰传统中国书法无非是篆、隶…

    2022年7月14日
    2.0K0
  • 用耳朵滋润心田

    很多人都讨厌下雨,我却是个酷爱雨天的人。 每到开始下雨的时候,我都会祈祷雨不要停,可以因此名正言顺地宅在家里,没完没了地聆听雨声。如果运气好,再有风声、雷电一起,便成了一章又一章的《天地交响曲》,这时的声音,在我听来,才是真正的天籁。 然而…

    2022年5月19日
    1.8K0
  • 故乡情佳作:《故乡的眼》(抒情散文)

    只有池塘才是故乡的眼。老井不是,虽清澈却缺少了生气。溪河也不是,它远远地绕开村庄,过于匆促而疏远。只有池塘,如同邻居家那条无赖的土狗,懒洋洋地趴在村庄边缘某座黑瓦白墙的土房前,丝丝入扣地记载着整个村庄的酸甜苦辣,但恒久地保持沉默。 池塘是村…

    2023年3月6日
    1.6K0
  • 陪伴和问候,让岁月温柔

    朋友们坐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必定会少不了感慨一句: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从孩童时代或同窗岁月就已经一起玩,到现在十几二十年,一下子好像飞过去了。岁月多么无情,容不得我们同意或不同意,就已经在我们的容颜上留下沧桑的痕迹。回首岁月,让我们感到最幸福…

    2022年4月20日
    1.7K0
  • 怀旧的意义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入秋后的某个夜晚,有人在中学同学的聊天群组发了这首《同桌的你》。要知道,这首歌曾是那个年代同学们…

    2022年11月4日
    1.7K0
  • 爱在烟尘里——《隐入尘烟》影评和观后感

    我自小睡觉不大老实,夜里翻身频繁,总是一不小心就掉下床去。 所幸小时候家里的老式大床和学校宿舍的小床在床边上都有矮矮的护栏,因此掉下床的机会并不多。如今年纪大了,还是偶尔会掉床。前些天不小心又掉了一次,这一次却让我想起了才看过的电影《隐入尘…

    2022年11月5日
    1.7K0
  • 享受的阅读

    从小喜欢阅读,尤其中文书,三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内容真的要什么有什么。在海外,各种主客观因素,中文程度只有小学六年,所以文言文不好,读古文本来就难度高,典故愈多的,对肤浅读者益发障碍重重,很多精品佳作因看不懂而失去兴趣,幸好现在有电脑网络,真…

    2022年4月29日
    1.5K1
  • 因李白的诗书而名留千古的两个人

    历史上有两个人幸运地因李白的诗书而名留千古。 第一个是汪伦,汪伦字文焕,安徽歙州黟县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他是李白好友。汪伦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便举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间,李白曾多…

    2022年4月26日
    2.0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