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后院永远宁静

惟愿后院永远宁静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极风雅的,每一个节气皆可入诗,《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抵是连3岁孩童都会背的,而杜甫的“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更是为大多成年的文人雅士所喜了。

白露这天,半文半农的本呆把园子里的最后一造豆角摘了,又掐了几颗辣椒,用冻在冰箱里的油鸡枞炒了,翻箱倒柜找不到白茶,干脆开一瓶白葡萄酒来应了“白”,在秋高气爽的夜里,也算是“诗酒趁年华”,过了一个略带诗意的节。

偶尔“诗意”,体力活还是不可少的,为了自己的园子可以更加的美丽,又做了一些新的调整,还没到收获的季节,便急急把前院荷花缸内的莲藕和塘泥一起挖出来,将分量减轻的荷花缸换了位置,再把泥巴装回缸里,挖出的一部分莲藕留出一点吃的,剩下的又种了回去。因为是自己亲自动手,才第一次真正地见识到了塘泥的乌黑和难以言喻的味道,也才第一次真正地体会到了被古今文人偏爱的荷花是怎样地“出淤泥而不染”。

阿嫂来家小坐,见到我新种的鲜花和重新调整后的花园,先是惊叹,又迫不及待地拍了许多照片,连平日里她比较害怕的小狗也被抱去做了道具。阿嫂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四下出差,参加各类活动,始终走在时尚的前端,她因此而断言:你这花园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当然,对于阿嫂的话我并未当真,且不说小区人少,为了自己生活的清净,自然也是不愿意自己的家“红”起来的。

有一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句很火的话:“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都在杨丽萍的宅子、李玉刚的禅房和李子柒的后院里。”对于普通人来说,前两者是阳春白雪,可望而不可及,而李子柒的后院,却是普通人只要想拥有,努力一点都可以做到的,所以三者相比,李子柒虽然更普通,看起来似乎比杨丽萍和李玉刚在网络上要更红。然而红的结果却是多数人想不到的,据说李子柒除了在自家后院拍视频进行商业运营之外,本身一直不大与外界接触,但后来因为得知她住处的人多了,便经常有些人上门用无人机肆无忌惮地对她的“后院”以及她的生活进行拍摄,无法忍受骚扰的李子柒最后卖掉房子,搬出了那个曾经令人羡慕的“后院”。有些人甚至为她感到遗憾,她的院子去的人多了,就可以变成网红打卡地,也能因此而多增加一些收入呀。

网上的消息若是真的,李子柒弃“红”而去,没把自己的家变成网红打卡地,倒是值得钦佩的。前些天看到朋友写的公号文章里提到一位“郭老师”,为了“红”,为了一点打赏,在做直播时极其下流地把自己不堪入目的身体也变成了“打卡地”,最终被平台封了账号,便让我想到了院子里那一缸乌黑的塘泥。

白露已过,秋分将至,季节在不断地交替,历史或许也在不断重复,而我们的人生却永远不会重来。如果不想在将来有所遗憾,那么,就力所能及地给心灵留下一小片净土、一点点宁静的空间吧,哪怕是身在淤泥中。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3)
伍呆呆的头像伍呆呆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1日 11:57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09:35

推荐阅读

  • 吃春的滋味

    喜欢美食的人大抵没有不喜欢春天的。在各路吃货的眼里,“春”不单是万物复苏、不单是百花盛开、不单是阳光明媚,最重要的,“春味”是用来“吃”的、用来“咬”的、用来“啃”的。 因为某些缘故,本呆极热爱的,往年春天能够吃得齿颊留香心满意足的香椿,今…

    2022年4月18日
    1.5K0
  • 乐观面对生活

    在我们的圈子里,有这样的一位朋友,他一直以来都是郁郁寡欢,好像很少见过他开心的时候,就算遇到开心的事情,情绪价值也是处于低状态,似乎认为这并不值得,有什么好开心的。而一旦遇到一些稍微不顺心的事情,他就会愁眉苦脸,整天唉声叹气。我们常常开解他…

    2022年8月2日
    1.8K0
  • 志莲净苑游记

    农历正月初三,天蓝如洗,宗豪兄驾车载我去志莲净苑。由山门入园。山门在阳光下越发庄严肃穆,鎏金黄闪闪发亮,一如“山门”象征明灯之寓意,正正指引众生走向解脱之道。宗豪兄笑称︰“人活一世,俗务缠身,俗物亦不少,烦恼因欲而生,想要解脱,先要放下欲,…

    2023年2月2日
    1.9K0
  • 认识你自己,静坐常思己过

    人们谈及别人的缺点时,似乎都能够滔滔不绝并且都喜欢一起讨论别人的不足之处,以此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总能看得一清二楚。但是,朋友们可能没发现其实我们却不了解自己。西方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年轻时不觉得这句话有什么哲理,甚至…

    2022年11月4日
    1.2K1
  • 古人离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

    中国人折柳送别,是中华深厚文化的精髓,乃是对亲人和朋友的最良好的祝福,也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最早的渊源应该是《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

    2022年4月29日
    3.4K0
  • 享受的阅读

    从小喜欢阅读,尤其中文书,三千年历史文化悠久,内容真的要什么有什么。在海外,各种主客观因素,中文程度只有小学六年,所以文言文不好,读古文本来就难度高,典故愈多的,对肤浅读者益发障碍重重,很多精品佳作因看不懂而失去兴趣,幸好现在有电脑网络,真…

    2022年4月29日
    1.2K1
  • 莲之妙——读周敦颐《爱莲说》有感

    周敦颐的《爱莲说》传诵千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让世人牢牢记住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语文课堂上,将我的老师讲授予我的这句话,又传授给了我的学生们。 可能是受这些讲授的影响,在我教过的学生中间,有不少…

    2022年11月4日
    1.9K0
  • 《送别》悲歌的来龙去脉

    李叔同1914年创作了《送别》一曲。歌词为下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

    2022年4月29日
    2.0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