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后院永远宁静

惟愿后院永远宁静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极风雅的,每一个节气皆可入诗,《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抵是连3岁孩童都会背的,而杜甫的“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更是为大多成年的文人雅士所喜了。

白露这天,半文半农的本呆把园子里的最后一造豆角摘了,又掐了几颗辣椒,用冻在冰箱里的油鸡枞炒了,翻箱倒柜找不到白茶,干脆开一瓶白葡萄酒来应了“白”,在秋高气爽的夜里,也算是“诗酒趁年华”,过了一个略带诗意的节。

偶尔“诗意”,体力活还是不可少的,为了自己的园子可以更加的美丽,又做了一些新的调整,还没到收获的季节,便急急把前院荷花缸内的莲藕和塘泥一起挖出来,将分量减轻的荷花缸换了位置,再把泥巴装回缸里,挖出的一部分莲藕留出一点吃的,剩下的又种了回去。因为是自己亲自动手,才第一次真正地见识到了塘泥的乌黑和难以言喻的味道,也才第一次真正地体会到了被古今文人偏爱的荷花是怎样地“出淤泥而不染”。

阿嫂来家小坐,见到我新种的鲜花和重新调整后的花园,先是惊叹,又迫不及待地拍了许多照片,连平日里她比较害怕的小狗也被抱去做了道具。阿嫂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四下出差,参加各类活动,始终走在时尚的前端,她因此而断言:你这花园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网红打卡地。当然,对于阿嫂的话我并未当真,且不说小区人少,为了自己生活的清净,自然也是不愿意自己的家“红”起来的。

有一段时间网上流传了一句很火的话:“大多数人向往的生活都在杨丽萍的宅子、李玉刚的禅房和李子柒的后院里。”对于普通人来说,前两者是阳春白雪,可望而不可及,而李子柒的后院,却是普通人只要想拥有,努力一点都可以做到的,所以三者相比,李子柒虽然更普通,看起来似乎比杨丽萍和李玉刚在网络上要更红。然而红的结果却是多数人想不到的,据说李子柒除了在自家后院拍视频进行商业运营之外,本身一直不大与外界接触,但后来因为得知她住处的人多了,便经常有些人上门用无人机肆无忌惮地对她的“后院”以及她的生活进行拍摄,无法忍受骚扰的李子柒最后卖掉房子,搬出了那个曾经令人羡慕的“后院”。有些人甚至为她感到遗憾,她的院子去的人多了,就可以变成网红打卡地,也能因此而多增加一些收入呀。

网上的消息若是真的,李子柒弃“红”而去,没把自己的家变成网红打卡地,倒是值得钦佩的。前些天看到朋友写的公号文章里提到一位“郭老师”,为了“红”,为了一点打赏,在做直播时极其下流地把自己不堪入目的身体也变成了“打卡地”,最终被平台封了账号,便让我想到了院子里那一缸乌黑的塘泥。

白露已过,秋分将至,季节在不断地交替,历史或许也在不断重复,而我们的人生却永远不会重来。如果不想在将来有所遗憾,那么,就力所能及地给心灵留下一小片净土、一点点宁静的空间吧,哪怕是身在淤泥中。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3)
伍呆呆的头像伍呆呆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2年4月21日 11:57
下一篇 2022年4月24日 09:35

推荐阅读

  • 《送别》悲歌的来龙去脉

    李叔同1914年创作了《送别》一曲。歌词为下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

    2022年4月29日
    2.1K0
  • 人与海之间

    有夕阳的日子,是舒朗的。我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任由那落日的余晖透射进来,穿过飘窗上的金钱树、紫罗兰,穿过茶几上的几件相框,穿过相框里我和父母亲的合影,洒落在我和我的书页上。那书页里,常常是亦舒的小说、汪曾祺的随笔,或者是戈尔泰的诗,那些文字,…

    2022年11月4日
    1.5K0
  • 米芾的行书

    论书法,普罗大众都知道王羲之,但不一定知道米芾。米芾是宋四大家之一,他年龄略小于苏轼、黄庭坚、蔡襄,成名也稍晚,但其书法之精妙,却在苏、黄、蔡三家之上,为世人所推崇。 宋人“尚意”,真率畅意是基本审美格调,故宋代是行书的天下。米芾痴迷魏晋,…

    2022年4月26日
    1.7K0
  • 生活不在别处

    和年轻朋友们一起聊天的时候,他们总会说到假期一定要好好出去旅游一番,要去看看世界的大好河山,去走走自己想要走的风景。然而这样的兴奋似乎只在一瞬间,这是一种期待。而期待很快就会被他们用叹息浇灭,工作实在太忙了,忙完这阵子肯定会有下一阵子的事情…

    2022年4月20日
    1.5K0
  • 浮生得趣花草间

    难过的炎炎夏日,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其实也没有那么难过,一本沈复的《浮生六记》在手,便得了一夏的清凉与幽静。 《浮生六记》里,最得趣的一篇是《闲情记趣》。沈复在《闲情记趣》中,初时写自己的“喜虫”,“贪此生涯,卵为蚯蚓所哈,肿不能便,捉鸭开口…

    2022年4月24日
    1.5K0
  • 苏永安的书法观

    苏永安先生人称苏公子,如果他仅仅是成功的商人,我不会称他苏公子,之所以认同他这称谓,是因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苏公子不是书法家,工作之余,只醉心于音乐,但与他谈论书法,竟发现他对书法的认识有独到之处。 苏公子认为︰传统中国书法无非是篆、隶…

    2022年7月14日
    1.8K0
  • 为什么写词要比写诗难?

    今天我们谈谈词的写法,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词原本是附属于音乐的,所以别名叫倚声,写法叫填词,因为是给现成的旋律配新的歌词,所以填词对音律的要求比近体诗还要苛刻。 (1)倚声与填词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这么多人都来写词,谁来谱曲呢?刚刚写完的词…

    2023年2月6日
    2.2K0
  • 书卷盈室满心香

    喜欢看书,特别是看纸质书,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解决温饱是头等大事,买书看书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所幸的是,父亲是爱书之人,他收藏的几十册书成为我童年时期最重要的精神粮食。小学毕业前,我似懂非懂地读完了四大名著…

    2024年6月6日
    599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