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心是最强大的力量

王楚涵博士讲王阳明龙场悟道:心是最强大的力量

当我的内心无所求,无所畏惧,自由自在,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强大的力量。王阳明36岁的时候,遇到了他人生的“至暗时刻”,王阳明当时向明正德皇帝上书,为一批被奸臣太监刘瑾陷害的忠臣求情,结果求情不成,反被刘瑾大打40大板,发配去了贵州的龙场。

龙场地处贵州的西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条件非常恶劣,非常偏僻的这样的一个山区的小镇子里面。王阳明刚到这个龙场,他就发现这个地方不仅破败不堪,而且根本就没有地方住,也没有东西吃。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找了一个山洞,住在山洞里面,靠着自己种菜度日。过了几天之后,他就跟当地的这个苗民慢慢的开始熟起来了。他没事的时候,也给这个苗民们讲一讲学,然后就感化了很多人。

因为王阳明是被贬去龙场的,所以当时当地有很多的地方官僚就时不时过来落井下石,欺负一下王阳明。后来这些淳朴的村民们就帮王阳明,就把那些欺负他的官僚打回去。王阳明就一段时间之后,就在这个龙场站稳了脚跟,给自己修了一个小房子,取名“何陋轩”,在房子的旁边还建了一个亭子,叫“君子亭”。王阳明给他的这个何陋轩写了一篇记文叫《何陋轩记》。在《何陋轩记》当中,王阳明就引用了孔子的一个典故,说这个“何陋轩”虽然非常的破败,但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上一次引用这个典故的是谁?对,上一个引用这个典故的就是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当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王阳明龙场悟道:心是最强大的力量-高清配图1

所以我们从王阳明去赞美他龙场的破房子,这样的一个事情当中就可以看出来,王阳明是有君子人格的,而他的这种君子人格就是支撑他在龙场生活下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

王阳明在龙场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果然生病了。龙场这个地方的环境非常的恶劣,之前被发配到龙场去的人,大多都是有去无回,不是死在去龙场的路上,就是在龙场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也就生病死了。他看着这个满地的荆棘和毒虫,他觉得自己可能这一次也会死在这个荒山野岭了。此时的他是“一切得失荣辱皆能超脱,唯生死一念尚不能谴于心”。到了这么一个绝境,什么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王阳明都不在乎了,我都放下了。但唯独对生死这件事儿心里还不能放下。其实也很正常,对不对?我们都能理解王阳明也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时候他不过36岁,年纪轻轻的,你说让我就在这个荒山野岭里也就这么死了,谁甘心?但是现在的问题不是他甘不甘心的问题,而是如果他撑不下去,那他不甘心也没有用,他只是徒增烦恼。

王阳明龙场悟道:心是最强大的力量-高清配图2

当他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就在他自己住的这个山洞里面的一个石床上,每天就在那静坐,他希望自己能够内心放下生死。有一天他就照例又在静坐,慢慢的就开始迷迷糊糊,进入了一个半梦半醒的状态。突然听到好像有人告诉他“格物致知”的要领,用他徒弟的话是怎么说的呢?“寤寐中若有人语者”,于是他突然一惊醒,激动的大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成圣人的道理,原来早就在自己的本性当中了,悟道不应该去寻求外物,而应该回到自己的本心中来。简单来说,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中,只要我们内心强大,那我们的心是不会被外界环境所影响的。

苏东坡晚年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前两句他是怎么说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乍一听好悲凉,奔波一生,最后哀莫大于心死。但是这么悲观的诗句,其实是不符合苏东坡这样的一个文风的。苏东坡他并不是要表达一种悲哀的意思,这两句诗都是有出处的。第一个“已灰之木”出自于庄子的《齐物论》,说的是“形固可以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身如不系之舟”的“不系之舟”,出自庄子的《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真正的智者,他的心是非常平静的,他不会轻易被外界的环境所打动。我的身心是非常自由的,就像没有拴绳的小舟一样随波逐流。自由自在,随波逐流,这才是最强大的力量。所以当王阳明顿悟的时候,他才会大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当我的内心无所求,无所畏惧的时候,我连生与死都不怕了,那还有什么可以伤害到我?大道至简,无欲则刚。内心强大,那么我就可以无为,也可以无所不为。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3)
何楚涵博士的头像何楚涵博士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4年7月24日 09:19
下一篇 2024年12月4日 17:30

推荐阅读

  • 为什么写词要比写诗难?

    今天我们谈谈词的写法,你只需要记住一件事:词原本是附属于音乐的,所以别名叫倚声,写法叫填词,因为是给现成的旋律配新的歌词,所以填词对音律的要求比近体诗还要苛刻。 (1)倚声与填词 昨天留下的问题是:这么多人都来写词,谁来谱曲呢?刚刚写完的词…

    2023年2月6日
    2.5K0
  • 怀旧的意义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入秋后的某个夜晚,有人在中学同学的聊天群组发了这首《同桌的你》。要知道,这首歌曾是那个年代同学们…

    2022年11月4日
    1.7K0
  • 再谈肌肉崇拜

    我的同事李至颖博士要做一次关于健身的沙龙。有鉴于他拥有完美的身材,明显的八块腹肌和二头肌,邀请他做分享的主办者显然是为了让他分享有效的身材管理方法。但是作为一个人文学科的学术沙龙,仅仅去谈论塑形所需要的训练以及如何做到合理的摄入卡路里是远远…

    2022年7月14日
    2.4K0
  • 写给心累的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人抱怨活得累,但又说不出累的原因,既似心累,又似身体累,好像又什么也不是,不管怎么休息,都无法消除那种充塞于四肢百骸的沉重感觉。有人归因于现代的“丧”,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压力太大导致的精神焦虑。我觉得这种找不到来由的“心累”,很…

    2024年6月14日
    5870
  • 一切终将归于大地

    叉叉走了。那只耳聋、眼花、哮喘,又有严重心脏病的14岁老狗叉叉,在燕婷托我照顾它的第十天,在一阵剧烈的喘息之后终于离开了。叉叉走的时候,安静地趴在我给它新换的地毯上,脑袋枕着自己的前爪,长长的耳朵把脸盖住,像它小时候熟睡的样子。 我冷静地把…

    2022年11月5日
    1.5K0
  • 惟愿后院永远宁静

    中国古代的文人是极风雅的,每一个节气皆可入诗,《诗经》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大抵是连3岁孩童都会背的,而杜甫的“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更是为大多成年的文人雅士所喜…

    2022年4月24日
    1.6K0
  • 一听就困的睡前故事(精选16则)

    1. 叼着肉的狗的故事 有只很喜欢吃肉的小胖狗在池塘边散步。忽然,它看见了一块肉,高兴地“汪汪”叫起来。“我的运气太好了!”它马上跑过去叼起了那块肉。当它站在池塘边时,忽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 “咦!那只狗也叼着块肉,我要把它抢过来!”小胖…

    2022年11月15日
    1.9K1
  • 印章的妙用

    笔者自学书法以来,便开始用印章。几十年下来,不论好丑,印章也有一堆,虽未能成齐白石那样的百石富翁,也有好几十方。篆刻家何国勋说,书画家从来不嫌印章多,几乎人人皆用时方恨少。 古时候,印章的主要功用是作为取信于对方的标志,《后汉书·祭祀志》中…

    2022年4月26日
    1.8K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