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竹子”,真正的聪明只肯下笨功夫

王楚涵博士评王阳明“格竹子”真正的聪明只肯下笨功夫

明代大儒心学大师王阳明被我们称之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堪称传奇。但是他并不是一生出来就是一个圣人的,他小时候也干过傻事,“格竹子”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

先解释一下这个“格竹子”的“格”是什么意思?格就是儒家中“格物”的“格”,说的是通过研究一个东西的物理和悟性来探究它背后这样的一个规律和真理。王阳明他是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爷爷王伦是一个名士,他的父亲王华很厉害,是一个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相当于一个正部级。王阳明他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接受了非常正统的儒家教育。而“格物”正好又是儒家的一种修行功夫,比如说在《大学》里面就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些观点。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要想成为圣人,要想治国平天下,都得先从“格物”开始。

在当时儒学界有一位大咖叫朱熹,朱熹在那个时候火到什么程度呢?朱熹的学说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最权威的一个儒家经典。所有去参加会试都要以朱熹的学说来当成最权威的解答,以及最终的标准答案。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也是非常的信奉朱熹的学说的,他把朱熹的书全部通读了一遍。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里就闲的没事儿干,他突然就想起他看过的书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道至理,只有“格物”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其实王阳明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疙瘩,就是他看了这么多书,翻了这么多经典,他也知道“格物”才能“致知”,就像朱熹说的,要格物致知。他知道格物致知非常的重要,也知道只有格物才能最后成为圣人。但是格物到底怎么格呢?它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从来没有人讲过,连朱熹也没有讲过。就像你们现在这么一脸迷茫的看着我一样。没关系,这个难不倒王阳明,王阳明就决定他自己来做实验,自己去找寻格物格的方法。

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选了竹子来“格”呢?这就要聊到王阳明的爷爷,刚刚我们说的王伦。王伦是一个名士名士,他特别喜欢竹子。竹子是中国“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象征着是高雅。他爷爷就把家里的院子内外都种满了竹子,并且号称“竹轩翁”。苏轼也在这个诗里面曾经提到过,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那么家里到处都是竹子,自然而然的王阳明就选择从竹子开始“格”。他就找来了一个姓钱的朋友,两人一起就端坐在自己家的竹子面前,就开始目不转睛的盯着竹子看。一开始他们俩都是非常精神抖擞,信心满满的就盯着这竹子看,一直看了三天三夜。结果那个朋友撑不住了,我不“格”了,再“格”没命了就放弃了。王阳明特别狠,他很有毅力,一直盯着那个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最后实在是撑不住,轰的一声晕倒在地。通过这一次“格竹子”实验,我们可想而知,王阳明并没有什么顿悟,更没有找到什么天道之理,他唯一的收获就是让自己累晕了。

有人说,王阳明通过“格竹子”实验,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结果最后发展了自己的“心学”。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成或者是败去评价它。这一次“格竹子实验,可以把它看成是王阳明在追求真理当中的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体悟。他在这个“格竹子”当中,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是把竹子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然后去追求自己内心和这个竹子的同频共振,从而去体悟儒家所倡导的这种“心物一元,万物一体”的这样的一个境界。

而王阳明自己晚年怎么去评价他少年时做的这个傻事儿呢?他经常跟他的弟子讲,说你们在天天讲实修,但是你们谁又有像我当年“格竹子”那样,愿意对一件事情去下笨功夫,去下狠功夫呢?很多人说王阳明是千古圣人,但是我们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其实所谓的千古圣人,他并不是天生就是圣人的,更不是这种高不可攀,他也会做傻事儿,他也会失败。我们要想成圣,第一是有想法,第二是有耐心,第三是有行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王阳明能够在儒学上有所突破,并且光大“心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王阳明并不是有多聪明,而是他愿意去下笨功夫。他也不是说运气有多好,而是他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去付诸行动。虽然王阳明“格竹子”失败了,但是他离“知行合一”更近了。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2)
何楚涵博士的头像何楚涵博士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4年7月24日 09:13
下一篇 2024年7月24日 09:25

推荐阅读

  • 不能停歇的自我教育

    你今天自我教育了吗?我每天临睡前都要这样自问。如果答案肯定,我一定睡得踏实;如果答案否定,我往往夜半梦醒;倘若答案模糊,我必定辗转反侧。真的不是跟自己过不去,而是心这东西实在不好欺骗。 活了大半辈子,我虽然庸碌,所幸没有堕落,功在自我教育。…

    2024年6月6日
    4450
  • 话说打油诗

    一个有趣的现象:可能是Yi情居家导致无聊有闲,小狸的微信朋友圈里,最近有好几个人开始“写起诗来”。而且是古诗多于新诗,短短的,颇整齐,但认真看看,就会发现严肃的“古诗”外衣下,基本都是“段子”的内核,用一个专业的词汇叫:“打油诗”。 打油诗…

    2022年5月30日
    1.7K0
  • 天高云淡王寿山(游记)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深秋某日,与一帮朋友爬王寿山,在海拔1100多米高处大家才深切体会到寒风的尖利与泼辣。一行人“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到山顶时个个被吹成歪瓜裂枣,脸上皱纹用1斤石灰都抹不平。王寿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地处永定洪山与…

    2024年6月6日
    4500
  • 生活处处是精彩

    每日里上班下班,一日三餐、简单平实的日子如流水般逝去,波澜不惊,却真实得触手可及。工作之余的生活,亦随着人生的不同脚步,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 毕业伊始,工作之余,我除了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也曾在自考路上奋勇直前。那段与书香为伴的晨读晚诵…

    2024年6月14日
    3210
  • 《红楼梦》贾府生活奢华的背后是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

    通过小说来认知社会的一部神作就是《红楼梦》。《红楼梦》它就是一部典型的描绘当时的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作品,从这个贾府的兴衰来看当时封建社会的兴亡史。当时在这个贾府一墙之隔,贾府之外的百姓是已经穷困到连草根都吃没了。但是贾府里面就好像是另外的一…

    2024年6月21日
    6080
  • 童年的慢时光

    一盏昏黄的灯泡挂在厨房的门口,灶膛里的火苗在夜色中扑闪,厨房在火苗的跳跃中,似乎比别处敞亮许多,我看见墙壁上挂着笼屉布,旁边还有奶奶做饭时常系在腰间的碎花围裙。 院子里传来了奶奶轻微的咳嗽声,紧接着奶奶慢慢地走进了厨房,她手里端着一个用秫秸…

    2024年4月26日
    5480
  • 写给心累的自己

    如今,越来越多人抱怨活得累,但又说不出累的原因,既似心累,又似身体累,好像又什么也不是,不管怎么休息,都无法消除那种充塞于四肢百骸的沉重感觉。有人归因于现代的“丧”,也有人认为是社会压力太大导致的精神焦虑。我觉得这种找不到来由的“心累”,很…

    2024年6月14日
    4330
  • 写意水墨画

    我以前画油画,后来转画国画。好友陈永康是岭南派画家,他建议我取法王雪涛大师,王雪涛乃一代花鸟名家,曾师从齐白石多年,他的小写意花鸟画另辟蹊径,闯出自己一番天地。我师法王雪涛,确获益良多。王雪涛有弟子肖朗,肖朗青出于蓝,虽未必胜于蓝,却也写出…

    2022年11月5日
    1.9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