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格竹子”,真正的聪明只肯下笨功夫

王楚涵博士评王阳明“格竹子”真正的聪明只肯下笨功夫

明代大儒心学大师王阳明被我们称之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堪称传奇。但是他并不是一生出来就是一个圣人的,他小时候也干过傻事,“格竹子”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个。

先解释一下这个“格竹子”的“格”是什么意思?格就是儒家中“格物”的“格”,说的是通过研究一个东西的物理和悟性来探究它背后这样的一个规律和真理。王阳明他是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爷爷王伦是一个名士,他的父亲王华很厉害,是一个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相当于一个正部级。王阳明他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接受了非常正统的儒家教育。而“格物”正好又是儒家的一种修行功夫,比如说在《大学》里面就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些观点。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你要想成为圣人,要想治国平天下,都得先从“格物”开始。

在当时儒学界有一位大咖叫朱熹,朱熹在那个时候火到什么程度呢?朱熹的学说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最权威的一个儒家经典。所有去参加会试都要以朱熹的学说来当成最权威的解答,以及最终的标准答案。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也是非常的信奉朱熹的学说的,他把朱熹的书全部通读了一遍。有一天王阳明在家里就闲的没事儿干,他突然就想起他看过的书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万事万物都蕴含着天道至理,只有“格物”才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其实王阳明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疙瘩,就是他看了这么多书,翻了这么多经典,他也知道“格物”才能“致知”,就像朱熹说的,要格物致知。他知道格物致知非常的重要,也知道只有格物才能最后成为圣人。但是格物到底怎么格呢?它的具体的操作方法从来没有人讲过,连朱熹也没有讲过。就像你们现在这么一脸迷茫的看着我一样。没关系,这个难不倒王阳明,王阳明就决定他自己来做实验,自己去找寻格物格的方法。

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选了竹子来“格”呢?这就要聊到王阳明的爷爷,刚刚我们说的王伦。王伦是一个名士名士,他特别喜欢竹子。竹子是中国“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象征着是高雅。他爷爷就把家里的院子内外都种满了竹子,并且号称“竹轩翁”。苏轼也在这个诗里面曾经提到过,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那么家里到处都是竹子,自然而然的王阳明就选择从竹子开始“格”。他就找来了一个姓钱的朋友,两人一起就端坐在自己家的竹子面前,就开始目不转睛的盯着竹子看。一开始他们俩都是非常精神抖擞,信心满满的就盯着这竹子看,一直看了三天三夜。结果那个朋友撑不住了,我不“格”了,再“格”没命了就放弃了。王阳明特别狠,他很有毅力,一直盯着那个竹子看了七天七夜,最后实在是撑不住,轰的一声晕倒在地。通过这一次“格竹子”实验,我们可想而知,王阳明并没有什么顿悟,更没有找到什么天道之理,他唯一的收获就是让自己累晕了。

有人说,王阳明通过“格竹子”实验,对朱熹的学说产生了怀疑,结果最后发展了自己的“心学”。其实我们不能简单的用成或者是败去评价它。这一次“格竹子实验,可以把它看成是王阳明在追求真理当中的一个过程,一个实践和体悟。他在这个“格竹子”当中,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是把竹子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然后去追求自己内心和这个竹子的同频共振,从而去体悟儒家所倡导的这种“心物一元,万物一体”的这样的一个境界。

而王阳明自己晚年怎么去评价他少年时做的这个傻事儿呢?他经常跟他的弟子讲,说你们在天天讲实修,但是你们谁又有像我当年“格竹子”那样,愿意对一件事情去下笨功夫,去下狠功夫呢?很多人说王阳明是千古圣人,但是我们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其实所谓的千古圣人,他并不是天生就是圣人的,更不是这种高不可攀,他也会做傻事儿,他也会失败。我们要想成圣,第一是有想法,第二是有耐心,第三是有行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王阳明能够在儒学上有所突破,并且光大“心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王阳明并不是有多聪明,而是他愿意去下笨功夫。他也不是说运气有多好,而是他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去付诸行动。虽然王阳明“格竹子”失败了,但是他离“知行合一”更近了。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2)
何楚涵博士的头像何楚涵博士优秀作者
上一篇 2024年7月24日 09:13
下一篇 2024年7月24日 09:25

推荐阅读

  • 人生自当逍遥游

    在书上看到这句话,人生自当逍遥游,这是一种多么乐观、多么坦然的人生态度。 我们总是期望着能过得轻松自在,虽然心里是这么想,但在实际生活中又会患得患失,会顾这顾那;真的想要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牵绊,这又怎么能算得上坦然?…

    2022年11月4日
    1.3K0
  • 因李白的诗书而名留千古的两个人

    历史上有两个人幸运地因李白的诗书而名留千古。 第一个是汪伦,汪伦字文焕,安徽歙州黟县人。唐开元间任泾县令,他是李白好友。汪伦卸任后,由于留恋桃花潭,便举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天宝元年(740年)至宝应元年(761年)间,李白曾多…

    2022年4月26日
    1.5K0
  • 永远有人惦记你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真不容易,在面对别人虽然是笑容灿烂,背后却可能是独自心酸落泪,还会说,这一代的年轻人真不容易啊,一出生就背负着各种压力,现实生活的各种考验和挑战,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打击……好像一辈子都是被压力赶着走。 在这一点也认同大家说…

    2022年11月4日
    1.2K0
  • 唐伯虎和秋香是不是真的?唐伯虎真正爱的是沈九娘

    唐伯虎点秋香,是不是真的?秋香跟唐伯虎确实还是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但是秋香比唐伯虎大了20岁,秋香确实也是一个名妓,但是秋香跟唐伯虎之间并没有什么情愫,唯一他俩之间的渊源就是秋香画画得很好。秋香的老师叫沈周,是当时“吴门画派”的开创者,秋香…

    2024年6月20日
    3380
  • 重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首版于1981年问世的《傅雷家书》,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孩子傅聪的书信摘编,话题涉及艺术与人生的诸多方面,饱含着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父母对子女炽烈而深沉的爱与期望,严肃中透出亲…

    2022年7月14日
    1.6K0
  • 那些年我们一起度过的青葱岁月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离开学校已经20多年了。蓦然回首,姐妹们那青春洋溢的笑脸,却仿佛无时不在眼前。 犹记得淘气的我们给每个姐妹都取了外号。“美眉”长得甜美,娇俏可人;“黑牡丹”有着健康的小麦肤色,泼辣、俏丽又不失妩媚;娟长得高大,又像个…

    2022年4月29日
    1.9K0
  • 少年好友

    最近我看了很多本书,而且是从小认识的朋友的自传,书本已经出了好多年,只是没有像今天那样,能安定下来重新去看、重新去认识、重新去了解他们,就趁着这个可恶的疫情,把人困在家中,便去做一些事情令自己安静下来,叫自己从他们的自传中回到过去,追忆往事…

    2022年4月17日
    1.5K0
  • 莲之妙——读周敦颐《爱莲说》有感

    周敦颐的《爱莲说》传诵千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让世人牢牢记住了莲花的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语文课堂上,将我的老师讲授予我的这句话,又传授给了我的学生们。 可能是受这些讲授的影响,在我教过的学生中间,有不少…

    2022年11月4日
    1.9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