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的下沙由一条高架分割成两个区域,一块是大学城南、一块是大学城北。城南相对比较热闹,有很多大学。城北以前是荒地,只有在与海宁交界的地方有一个Outlet。
昨天去那边看朋友,才发现此处现在已经盖满了大楼。不过它显然是一个纯住宅区。所有的房子尽管被圈在不同的围墙当中,起了不同的名字,可在本质上它们都一样。这些名字无非代表着它们的承建商不同。这让我想起了《光荣与梦想》当中描述的战后美国,当时美国多了很多退伍军人,他们没有工作技能,却得养家糊口,于是应运而生了一家莱维特父子公司,这公司把宾夕法尼亚城郊全都买了下来,并按照统一的规格建成房子,销售给那些收入微薄的人。
这些房子修建的速度奇快,为了便于管理,它们的物业也采用军事一体化行动。比如,周一是洗衣日,周日不得晾晒,花园都得修剪整齐,树木相隔必须28英尺。虽然如此,可是由于价格便宜(不到1万美元),很多人都迁居在此了。这种模式成功之后,一下子席卷了美国,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美国远郊生活就是这么来的。
大学城北也是这样的社区,只不过它没有像美国那样把房子都建成带有花园的洋房。为了节省成本和吸引住户的双重需要,他们会事先准备一套话术。在此处还空无一物的时候,销售人员会指着一块空地说:“这里将建成商场,那边是学校,离地铁多远。”这种理想生活几乎是触手可及的。
不过大学城北的规划有一点比花园洋房好。那就是它客观上造成了人口集中。在这里,所有的小区都鳞次栉比,它们离中间的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都不远。这座综合体有两栋大楼,一栋叫和达城,一栋叫做圈圈里。中间只隔一条马路,依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有电影院、星巴克、肯德基、物美(一家连锁超市)、足疗店、饭店等等。它完全是从那些成熟的社区复制而来的。尽管毫无特色,可一应俱全。在住户集中居住的情况下,它没有像美国远郊洋房那样不方便,无须驱车很久才能到达镇上。因为人多,这些店铺会逐渐迎来一定数量的稳定客源,令他们的生意可以维持。更何况,在大学城北这个居民社区,还有一项别处没有的实惠,就是他们靠近Outlet,只需要步行约1公里多,就可以买到便宜的名牌衣物。
这种生活几乎是很理想的,不过我没亲见。我去的时候是周一早上,居民都去上班了,这里人不多,车也不多。清晨的雾气在冬雨当中升腾,使它显得在若不在。然而在周围转悠了一圈之后,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叫做生活的主题。想像着华灯初上,倦鸟归巢。人们会就便去超市买个菜,然后吃饭、看电视,或者出门散步。遇到的人也都是悠闲的。白天的冷清似乎还在,可终究是逐渐暖起来了。
像大学城北这样,一种生活便利的规划要聚集很多人。可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同等数量的工作岗位,以满足源源不断的收入需求。竞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会加剧。这便产生一个悖论。要舒适生活,就要高度竞争。要高度竞争,就丧失了舒适生活。在这种悖论下,这个世界便显得有些无奈。回顾一下美国,尽管与我们规划相同,他们却散居,这种规划唯一的条件就是家用轿车。从这一点来说,科技是改变物质生活的关键。
声明:本文由作者“刘征”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meiwen/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