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写过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你们的脑海中想象瀑布是什么样子的,雄伟壮观,飞流直下三千尺吗?你看到这个真的庐山瀑布,你才知道李白真的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是写于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李白跟他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儿,正好路过庐山的那一天,太阳照着这个香炉峰,太阳光的折射就升起白雾“紫烟”,所以他就写了“日照香炉生紫烟”。看这个瀑布,就特别像一条白绢挂在山前,所以“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有点夸张了。一个生紫的“生”,一个挂前川的“挂”,是不是就把他对盛唐时期山河的热爱和他的浪漫融合在一起了,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后同样一座山,苏轼也写了一首诗叫《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是四十多岁(47岁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然后被改贬到汝州。黄州在今天的湖北黄冈,汝州是在河南省,他就去汝州的路上路过这个庐山,看到庐山就写了这么一首诗。
苏轼的诗明显就感觉没有那么想象力丰富、那么飘渺。但是苏轼的这首诗里面就有一个人生哲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经常讲“当局者迷,观者清”,对不对?当时他是什么原因被贬?——乌台诗案、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作为改革派,苏轼作为保守派,他就写了很多的诗、文章去反对这件事。苏轼他被贬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谏言。
我们想,当时虽然说是王安石在变法,但是王安石的背后是谁?是皇帝呀,是宋神宗要变法。虽然说苏轼他反的是王安石变法,反的是这个改革派。那其实说到底他反的是谁?反的是皇帝,所以他必然是要出问题的。
但是我们说,苏轼这么聪明的人,一代大文豪,他看不懂这个局吗?他肯定看得懂。他反变法,他不是就是在反皇帝嘛。他既然能看懂这个局,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那就是因为他的一腔热血和他的一肚子不合时宜。他明知自己这样在以卵击石,但是他还是要去冒死谏言,最后落得个被贬一生的结局。所以他就在这个地方,他就说了这样一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
我觉得他对他自己说的,他自己不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但是一般当局者迷是真的“当局者”是迷,他就是自己又知道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他又说服不了他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苏轼?因为他励志,他身上的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勇士。这个局我看得懂,但是我还是要去这么做。
所以,苏东坡和李白“对决”庐山,谁更打动你?
声明:本文由作者“何楚涵博士”原创,在词多多首发,版权归其所有。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s://mobanduoduo.com/shici/3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