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子的黄昏

鸭子的黄昏

鸭子的气息从入户花园的位置隐隐传来。在8月中旬的清晨,这陌生又熟悉的气息像在提醒我,农历7月14日就要来临。

在桂西北农村老家,7月14日是一年里仅次于春节、清明的第三大节日。7月14日那天,外嫁女照例是要挑着鸭子、糖饼、果子回娘家过节的。那年代交通不便,一切都靠手提肩挑徒步。

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走亲访友,要路过我们村。7月14日那天,我家晒台下和桃李树下,鸭子“嘎嘎嘎”的叫声分外密集,一阵阵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就是说,鸭叫声就是7月14日的声音。

那年代,村上的农家每家每户都养鸭。每家二三十只,不出售,专为过7月14日或待客享用。鸭子大约3月份开始饲养。鹅黄色的鸭仔,毛茸茸地像蜡笔画。走路摇摇晃晃的,邯郸学步的样子。饥饿或落单时,会“唧唧唧”地叫唤。用煮到六七成熟的米粒喂幼鸭,如果太熟或煮成糊状,幼鸭就不好啄食。幼鸭和童年鸭,还可喂以蚯蚓。把鸭仔放到菜地上或田块间的空地上,然后用锄头现挖、现翻。一锄头锄下去,二三十厘米深,再把泥土翻过来,一条条蚯蚓就被翻上来,伸缩着,扭曲着。鸭仔们抢上来啄食。啄住了,仰着脑袋,鸭喙朝天,不断地摇甩、抖动,往下吞咽,吃得十分欢腾。有时,两只鸭各衔住蚯蚓的一端,拉扯着,像拔河一样。

鸭仔们急躁争抢,场面混乱,加上挖蚯蚓的人不小心,偶尔会发生意外。就是一锄挖下去,锄到鸭仔的头上、颈上或身上。这时候,挖蚯蚓的活计就此停断下来。看着一只可爱的小鸭仔挣扎、抽搐,慢慢地死去,不免令人伤心好一阵子。于是,找一棵树,在树下挖坑,把它安葬了,再放上一块石头,做个标记,像压一压它受惊的灵魂。

童年鸭少年鸭,则可喂以大米、玉米、稻谷,还有菜叶等其它青饲料。鸭子长到少年时,可放在水稻田一角。五六月气温渐渐炎热、升高,稻禾已长到四五十厘米高。鸭子穿梭在稻禾下,可躲荫、可泡水,可啄食害虫,同时又能给庄稼施农家肥。算是双赢。如此放养,可一直养到鸭子成年。每年8月上旬“双抢”结束,由此迎来短暂的农闲,正好过7月14日。一只鸭仔顺利成长为肉鸭,大约7个月。各家各户养鸭,近于放养状态。这期间的意外,来自锄头、瘟病和家狗野狗的扑咬,还有老鹰的俯冲。因此,一群鸭仔最终长成肉鸭,也就八成左右。

当年家里饲养一种羽毛一身洁白的鸭,叫樱桃谷鸭。樱桃谷鸭瘦肉率高、净肉率高、抗病力强,最大只可长到8斤左右。记得临近7月14日前10天左右,可用煮熟的玉米粒进行人工催肥。一只一只地,用两脚夹住鸭身,左手握住鸭头,拇指和食指掰开鸭嘴,右手抓起熟玉米粒,半握成漏斗状,往鸭嘴里填灌,直到鸭子胃囊充实饱满,才肯歇手。以至于很多年后,我才想到“填鸭式教育”这个词语的出处。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肥肉普遍受到欢迎的时代。当初因为不知货买到了麻鸭苗的,会骂上几句,说“被卖鸭仔的坑了”,因为麻鸭长到成鸭一只才二三斤。一只樱桃谷鸭却抵得上三四只麻鸭的分量。当然,彼一时而此一时了。现在,人们都讲究吃瘦鸭、老鸭,用谷物和青饲料养殖的鸭,所谓的生态鸭;最怕吃饲料鸭、速生鸭。在缓慢的年代,农家饲养的猪鸡鸭鹅,自产自销,全都是绿色食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和我弟在离家附近的学校教书。周末回家,就杀鸭。都是老鸭,八九个月,甚至近一年的。在老家,讲究用鸭血做鸭酱、蘸酱。这种蘸酱的制法要写出来,要好长的一大段,在此不表。

禽类不同于人类。公禽雄壮美丽、趾高气扬,母禽大多朴质灰暗、低声下气。不说是孔雀,鸭类亦是如此。不同的是,母鸭高调而公鸭沉默。母鸭“嘎嘎嘎”地发声,仿佛在抗议,又像在宣示什么。因为母鸭要带仔,它必须发出响亮的声音,显示自己的目标和存在,以便于招引儿女。公鸭则从容不迫沉默寡言,它的发声像干渴者的叹息。母鸭总是率先被宰杀,就因为它像发表不同意见,太吵闹。后来,到了海边生活,热爱鸭肉的胃口依然不改。吃过防城、东兴的白切番薯鸭,上思的那琴香鸭;也吃过武鸣的柠檬鸭、全州的醋血鸭、桂林子姜焖炒鸭等等。各具特色,都是美味。近20年前的若干个周末,不时买只鸭,和几位同事做子姜焖啤酒鸭。同时,还要喝大量啤酒,行令猜码,同时论谈一大堆于己无关的天下大事。为此,还写了一篇题为《做鸭》的文字。

许多年后的这个8月早晨,听到鸭子的叹息,因此突然想到一代又一代鸭子与我时离时合,竟然50余年了。继而想到所熟悉的诗人,而最早把鸭子写进诗歌的一位,当数杨克。“7月14日是杀鸭的日子/我和你和许许多多的人/都愿望相信鸭子的灵魂是不会死的/阴间与阳世隔着一条河/鸭们一只只洁白地浮过河去/彼岸是一个永恒洁净的世界……”(《七月十四》这诗已成经典,它完成于1989年农历7月14日。)

在清晨,鸭子还低声叫唤,到了黄昏,它就变成为盘中餐。作为一个肉食者,我不好悲叹一只鸭子的命运,而是心中充满感恩。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

(1)
文汇的头像文汇专栏作者
上一篇 2022年5月23日 09:34
下一篇 2022年5月23日 10:01

推荐阅读

  • “中华第一神画”《清明上河图》隐藏的秘密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又有一个别名叫做《盛世危图》。张择端献给宋徽宗不久之后,北宋就灭亡了。整幅画长5.3米,画了810个人,170棵树,三十多栋房子,每一个人长得都不一样。当时张择端画完之后,他就把它献给宋徽宗了。但是在当时,宋徽宗…

    2024年6月20日
    5580
  • 有那么一段时光(散文)

    岁月日复一日地把时光带走,进入冬天。寒冷无着的早晨,微信上,一个朋友和我说,想念老家了,翻开手机显示的日期,在外飘泊已经有3年,是应该回去看看了。许是为了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她远离家乡、父母,到那么远的一个城市工作,并且待了那么久。 她让我…

    2024年6月19日
    3200
  • 自信,但不是野心勃勃

    认识一位朋友,他的儿子相当优秀,从小就好像是学霸的存在,思维活跃,又有才能。从小学到大学都是非常顺利的,这正是我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到了大学,当然不用说了,各方面表现都非常突出,老师都很器重他,觉得他将来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到了毕业就业的时…

    2022年8月2日
    1.4K0
  • 书卷盈室满心香

    喜欢看书,特别是看纸质书,是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 在那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解决温饱是头等大事,买书看书于我来说,无疑是一种奢望。所幸的是,父亲是爱书之人,他收藏的几十册书成为我童年时期最重要的精神粮食。小学毕业前,我似懂非懂地读完了四大名著…

    2024年6月6日
    4560
  • 春日迟迟好读诗

    每个学期快结束的那段时间,都会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要读古诗词?现代汉语的表达不是更好吗?”有学生因为考试成绩不佳,发邮件大吐苦水:“我们用了那么多时间、精力,把课本上的古诗词背得滚瓜烂熟,为什么考卷的题目,又常常不在这背诵的范围里?那我们…

    2022年5月10日
    1.4K0
  • 人生凭栏处:缺位的”风景“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诵读鲁迅先生的这篇《故乡》。小林同学举手发问:“老师,为什么不能直接写…

    2022年4月25日
    1.6K0
  • 爱上《人世间》

    最近看完一部特别好看的内地电视剧《人世间》,是一部大时代小巿民角度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此剧在内地大受欢迎,而所知疫情下和一些喜欢内地剧集的香港观众都追看,都愈看愈喜欢,都被剧中演员的演出所感动。 这个剧描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东北某地一个贫苦区…

    2022年4月17日
    1.2K0
  • 天边树若荠

    城市里的树,高高低低地生长着。我们每日在街边走过,或是在街区花园驻足,总会感受到它们的力量:或青翠欲滴,或落叶纷飞;或嫩芽初上,或繁华落尽——我想,它们的故事,和人世间应该并无区别。 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不是它们的选择?这个问题曾令我思考很…

    2022年11月4日
    1.4K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