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
作者:北宋·沈括
原文:
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③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⑥中,有布衣⑦毕昇⑧,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⑩纸灰之类冒⑪之。欲印,则以一铁范⑫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⑬;药⑭稍熔⑮,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⑯)。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⑯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⑰,更互⑱用之,瞬息可就⑲。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⑳。有奇字㉑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㉒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㉓土,用讫㉔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㉕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㉖所得,至今保藏㉗。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②【板印】指雕版印刷。③【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典的首创者。
④【已】同“以”。⑤【板本】板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⑥【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⑦【布衣】平民。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⑧【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首创活字印刷术。⑨【钱唇】铜钱的边缘。⑩【和(huò)】混合。⑪【冒】覆盖。⑫【范】模子。⑬【持就火炀(ya 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就,靠近。炀,烤。⑭【药】指上文所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⑮【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⑯【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⑰【自】另自,另外。⑱【具】准备(好了)。⑲【更(gēng)互】⑳【就】完成。㉑【以纸帖(tie)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都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帖,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归在一起成为一部。㉒【奇字】生僻字。㉓【木理】木头的纹理。㉔【燔】烧。㉕【讫】完毕。㉖【殊】根本。㉗【群从(cóng)】指堂兄弟及诸子侄。㉘【宝藏(cáng)】珍藏。
翻译: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冯瀛王开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板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