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好词好句“灵魂肯定是一种有负重量的物质,它离去了,人体反而滞重”的出处、作文适用主题、示例及网友分享的范文,欢迎学习。
出处
语出毕淑敏《恰到好处的幸福》。
适用主题
灵魂的意义等作文立意,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示例
假如说人类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我相信这双翅膀必定是每个人的灵魂,而且我更相信这对灵魂翅膀是拥有负重量的。因为有了它,人的身体才能变得轻盈,才能飞向远方,飞向自己的理想太阳。倘若它离去了,人体反而变得笨重不堪,难以前行,甚至会原地深陷,逐渐被欲望的沼泽吞没。灵魂的翅膀,我们要好好呵护!
范文
1.《腹中草莽皆生花》
背文化行囊,同灵魂共旅。乘灵魂孤舟,渡文化沧海。—— 题记
薄暮余晖下炊烟袅袅,森林笼罩的河流,披红挂金的山川,奈何我醉意不减,便独撑一舟缓缓驶向历史彼岸:同李白对诗说尽人间潇洒,同陶渊明采菊东篱收获自然美好,同苏轼披蓑衣走遍烟雨悟人生豁达……手拢暗香,拂袖尽散千里芬芳,眼纳疏影,尽看文化灵魂深邃。
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拥有千年不朽的华夏文化,一切都孕育于浩浩汤汤、滚滚淘沙的黄河,是融入骨髓恒久的记忆,是不变的黄皮肤,不变的母亲河。那无论身处何方的华人在中秋之际寄托明月,送去跨越万水千山思念长情;那千年吟唱的戏曲是华夏独特的语言;那华夏庭院前“四君子”是华夏汉服衣裳的绣扣、图案。这些珍贵的传统元素让岁月容颜焕然一新。而中华文化也正因此源远流长愈加绚烂壮美。文化是生命的行囊,让灵魂同文化一道,遨游于音文字墨国度之间。
文化,弥漫在远远悠扬的瑟、笙箫中,以一缕缕惆怅断开湖面泛起粼粼波光;也流转在琵琶、古筝轻拢慢捻中,篁竹幽林沙沙作响为其协奏愈加婉转灵动,或躲藏在穿云裂石的鸣鼓中,在飞沙走石、马踏飞燕间论一将功成万骨枯。本无生命的乐器同乐符编织一体,让乐曲承载了文化,也让古今的灵魂共鸣。
丝竹声漫上了卷卷画轴,檀香扑面而来,文化在素净的宣纸上染墨千匝,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是绘出国都车水马龙的一片繁华,带来视觉盛宴;《苍莽幽翠图》摹出苍劲磅礴的山川青空,山山水水更加巧夺天工;在《洛神赋图》千载之下能窥见六朝遗韵,用那奇异梦幻陶冶情操。丹青国画水淡云泊,晕开的墨唤醒了人们对河山娇美的追求,渲透的宣纸承载了河山的灵魂。文化底蕴藏千种风光,文化之魂在笔砚勾勒下更显无数风流。
画轴旁是策策字帖,笔走龙蛇的字是文化的五脏。王羲之遒劲流美的笔锋,怀素洒脱浪漫的笔法,杨无咎清新脱俗的笔体,米芾潇散奔放的笔意,无一不是一串串文化代码。在笔转锋回间彰显中华文化之古雅典厚,在挥洒自如间掩藏不去中华灵魂之内敛别样,亦炉火纯青,亦变化万千。
字字玑珠汇成撰撰诗书,跃然纸上的美好是文化的六腑,见文景识文美,见文美入文境。有如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春游美溢,也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的塞外风情,还有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六月生动,行云流水间妙笔生花,款款落笔间一字百炼,予世人一片桃源。
奈何腹中草莽道不尽风华,惟愿背文化行囊,同灵魂共旅。乘文化孤舟,渡文化沧海。舀灵魂活水,腹中生花。
2.《论教育的自由性》
教育具有自由性吗?所谓的自由又有限制吗?
这是我偶然间零星冒出的想法,就此我想讨论一下。
如今现代社会的教育方法历经万千改革与变化,现在教育理念也迎来了变化。相比于旧时代的“死教书”(仅现于课本)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迎来了教育的热潮。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
当今部分教师注重于开放、叛拓展学生思维,锻练学生独立思亲考能力,其教学方法具备开放性,自由性。那我们借此来付论一下,掌控好自由教育的重要性及教育具有自由性的底线在哪?
在我的观点里,教育想成功是必须具备一定自由性,这样以来,孩子大脑智力水平会得到一定的开发。但是自由性的过度更会诱发更严重的问题。就好比部分体育活动存在的意义在于倡导引领人们传播它们的体育精神,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项活动,但是所谓的加入是要建立在明确了解规则之后的。人们的自愿参加某种程度上来讲是被赋予自由性的,但是体育的规则又限制住了自由性的延深,才会使人们不无视规则并建产起公平性。教育就更是如此了。
那么所谓的“底线”又如何解释呢?我认为是这样的:当被使用的“教育方法”并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时,这个方法就是有提升空间的,甚至是可以稍做修改的。不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不是说明它不好,只是目前看来是不合适的。
这些是我对“自由教育”的浅薄的想法了,当然是不够明确的。暂且先停在这了。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