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好词好句“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的出处、作文适用主题、示例及网友分享的范文,欢迎学习。
出处
梁漱溟《究元决疑论》。
适用主题
文章与人品的关系,文学与人性等,如2015浙江卷《文章和人品》。
示例
“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这是梁漱溟先生在《究元决疑论》中对我辈殷殷的企盼,文品与人品,相互映衬。写作者应谨记期盼,心怀责任感,纯洁正直,保持文学的纯洁性。
范文
1.《文品》
梁漱溟先生说:“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单单一句,成为了古人口中“文以载道”的最好注脚。若是细究,便不难得出文章会反应一个人的人品的规律。
何谓“文品”?“文”即“文章”,“品”即“品格”,文章的品格有高有低,其质量与风格的迥异,才造就了批评家口中的美文与滥文的差异。就近而论,《用人如器》等考场文章之所以成为范文,一来作者文学功底深厚,二来则是他们人格品性的崇高。
文章有文章的格式。自古以来,古人早将这一点融入他们的文章当中。曾有人在我面前说他会写诗,但看了他的文章我才发现,景色再全,内容再优美,终究不能掩盖它最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格式不清。
有人说写文章不能拘泥,其本就是抒发心情的一个方法,顾忌太多,文章缺少质感美。本人的语文老师说过一句话,我将它作为语段练习的原则与拔高技巧:一个人的文章连基本的要点都不全,基本的格式都发挥不好,何以驾驭看似没有“准则”的文章的创作。
当下校园类、古风体小说的盛行,的确带动了一股创作之风。之前也看到一篇文章,语言美,道理全,声调高,若是通篇阅读,却怎么也读不通,究其根本,文言与白话混杂,若视为杂文,“杂文”兴许也会不乐意吧。不少人在提笔创作之前都深受那类文章华丽优雅的吸引,其最后写的内容也大都博人眼球,令人神往。然而这都是对稍有毅力与文采的朋友而言,除此以外,为能引人关注,“寻章摘句”的功夫下得十分足,纵而“大谈阔论”,或“风流满腹”也大有人在。这样的文章,也会有人趋之若鹜,为其评下高分,每每见此,本人实所无可奈何。
文章不失“道”,文为心声,言为其人,道理看似繁琐难懂,但若是有朋友真能够在写文章之前仔细思考,不仅对文章内容的叙述有所帮助,其对人品的提高也有益处。“文人风骨”一词,多少人不能正确理解?
文学的纯洁性若真能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往圣的绝学则终有人继,万世的太平也终有所期。
2.《文以正风,骨以正人》
古人曾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字是作者内心情感所寄托的载体,它向世人们讲述着自己内心深处的一面,那或许是一段在黑暗中所度过的时光;亦或是向人们诉说心中的向往之处。
然而,在这聒噪的时代,少不了有人会利用大众的阅读心理,来粉饰其为人。他们以最真实的笔触,来揭发社会的本质。批判也好,赞美也罢,由于善于抓住群众内心的心理活动,也吸引了不少的粉丝。但,余以为既然人品不正,即使用繁杂的技巧加以修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人邪恶的本性终将会暴露。
梁漱溟先生曾言:“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他直接道出了,对我辈文风与骨风的殷殷期盼。先生希望我辈之青年能够以手执笔,用心作习,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而不是,只停留于纸页之间,谈一些儒家大道的空泛理论。我想,倘若一个人心不正,何以能长期写出说服大众的文章;没有深入群众,何以与人民的心息息相通,与祖国同频共振呢?
但,这也不能限制人品与文章的不同。诸位读者稍安勿躁,上文我所说的是人品不正,而非人与文一定不一。性情刚烈,做事凌厉风行的人,也可以写出自己心中柔和的一面,那“桃源世界”又岂局限于他人?而,内心柔和,性情温婉的人,也可以创作出自己的武侠小说,在文学世界中,做一个英雄又何尝不可呢?
所以,我所批判的只是内心不正之人,他们会以手中之笔迷惑众生,而这个社会又岂能任他们摆布。我愿化为一只小鸟,来到农民伯伯身旁,看他辛苦耕作的模样,然后在黄昏之际飞回巢中,写下他们的汗水也需国家的关注;我要变成一条小溪,跨过城市的繁华,流淌在山间的生机中,看到了放养辍学的孩子,写下山区孩子们的难处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我想,对人民和国家有益的文笔才是可以推动这个社会前进。
唯有心之所向,文可灼耀世界。路遥的《平凡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如果你读过他的创作笔记《
早晨从中午开始》,就看到他曾经在与世隔绝的矿区里独自面对匮乏的食物,无聊的生活。正是对生命的不卑不亢,才唤醒了那孙少平对命运的奋击一搏。只有文风骨风融为一体,终成大器。
而加缪也在《西西弗的神话》中说过,“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不愿向世人诉说的一面,但只要你的性灵纯正,你也可以写出自己的芳华。
声明:词多多mobanduoduo123.com部分文字图片内容来源于会员投稿,版权归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词多多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接受投稿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供广大网友交流学习之目的。